Vitargent (International) Biotechnology Limited

詳細報告

世界綠色組織作為一個關注民生的環保團體,委託水中銀進行消費品產品安全的測試。未來,世界綠色組織將測試更多不同產品,並於各管道發放有關訊息。水中銀希望透過我們的技術,締造一個更安全的標準,為產品品質把關。

4成標榜抗衰老眼霜功效不顯著開架品牌效果足以媲美專櫃品牌 最貴專櫃樣本比最平開架樣本價格相差逾 7 水中銀首推抗衰老眼霜「綠魚」安全及顯著功購買榜單  

(香港,2019年8月8日) 水中銀(國際)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 的小魚親測平台 (www.fishqc.com) 繼早前18期檢測發布,再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轉基因鯖鱂魚」及「斑馬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為市面24款暢銷抗衰老眼霜樣本進行毒性檢測。結果顯示, 20個眼霜樣本被評為綠魚 (代表品質卓越),1個樣本為黃魚 (代表品質合格),3個樣本為紅魚 (代表有待改善)。

儘管是次毒性測試的整體表現較其他護膚化妝品理想,但產品功效亦是值得關注的重點。有見及此,水中銀首次推出以斑馬魚胚胎為綠魚標誌眼霜樣本進行功效檢測。根據斑馬魚胚胎活性氧 (ROS) 清除率,對產品的抗衰老功效進行評價。結果顯示,於20款綠魚評價眼霜樣本中,有13個樣本獲功效顯著評價,餘下7個樣本評為功效不顯著。分析指出,眼霜的價錢差異頗大,樣本當中,售價最貴的專櫃產品與最便宜的開架產品價格相差逾 7 倍,但並非代表產品越貴,功效越佳,最便宜的開架品牌與相對貴價的專櫃品牌功效表現不相伯仲。故此,消費者除了考慮是次安全及功效檢測表現外,亦不宜盡信廣告宣傳,以免被誇大功效誤導,應根據個人的膚質和狀況,以及對不同成分的敏感度作出合適產品選擇。

 

水中銀透過嶄新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檢測抗衰老眼霜樣本混合毒性水平

年齡不再是成為肌膚問題的關鍵,都市人因加班或者煲劇經常熬夜,加上空氣質素,環境因素等導致皮膚加速進入衰老期,特別是女士,都不敢小覷眼周老化問題,黑眼圈可以用化妝遮蓋,但眼周細紋卻很難用化妝品改善。萬一歲月在眼肌留下的痕跡,終究成為了泄露年齡的「罪魁禍首」。為延續青春重拾一雙明眸,許多女士不惜大灑金錢,把眼霜包含在日常保養程序中,其安全性是至關重要的。水中銀於今年4月期間,從各大個人護膚品專櫃、屈臣氏及萬寧選購了16個品牌,共 24款抗衰老眼霜樣本作產品安全檢測,當中包括了國際知名品牌如Avène、Estee Lauder、Lanegie、NIVEA、Vichy、Shiseido等。

水中銀以專利魚胚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為眼霜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綠魚 — 黃魚 — 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安全屬性。「小魚親測」參考歐盟1、美國2、中國3及日本4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安全標準,以及歐洲化學品管理署 (ECHA) 列出的高度關注物質列表 (SVHC) 5,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

Ø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Ø黃魚代表「品質合格」,產品於慢性毒物檢測中表現理想,於急性或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消費者選購時要謹慎;

Ø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抗衰老眼霜整體安全性測試表現相對其他護膚化妝品理想8成檢測樣本獲綠魚品質卓越評級

「小魚親測」檢測結果顯示,於24個眼霜樣本安全測試中,20個樣本 (83%) 被評為綠魚 (代表品質卓越),1個樣本 (4%) 為黃魚 (代表品質合格),3個樣本 (13%) 為紅魚 (代表有待改善)。

價格而言,於採購的24個樣本當中,價格的中位數為23.1港幣/毫升。價格最低為8.5港幣/毫升,最高為64.7港幣/毫升,價錢差異頗大,最高及最低價格可相差逾7倍。

高價樣本:價格在24.9港元/毫升或以上的樣本共8個,6個 (75%)為綠魚,其餘2個 (25%) 為紅魚;

中價樣本:價格範圍在14.8港幣/毫升至24.9港幣/毫升的8個樣本,8個 (100%) 全為綠魚;

低價樣本:價格在14.8港幣/毫升或以下的8個樣本,6個 (75%)為綠魚,1個 (12.5%) 為黃魚,1個 (12.5%)為紅魚。

總括而言,就價格比較顯示,由於紅魚的數目很少,未能有效反映價格與安全性的關係;眼霜整體測試表現相對其他護膚化妝品理想。

 

首次推出以斑馬魚胚胎檢測技術証明產品功效對眼霜樣本進行抗衰老功效評價

各大品牌眼霜推陳出新,聲稱的功效真確性一般消費者不易分辨。有見及此,水中銀開發以斑馬魚胚胎生物測試技術為抗衰老眼霜樣本進行首次功效檢測。活性氧物質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是人體內氧化代謝過程所產生的物質,並已被確定為啟動皮膚衰老的其中一個主要根源6。其產生的成因主要可分為體內代謝與外來因素影響兩大類:體內代謝指細胞應用氧氣進行新陳代謝過程中排出的活性氧物質,隨著年齡增加、熬夜、焦慮、生活不正常和心理壓力也會加速其產生。而外來因素影響包括接觸紫外線、污染環境、化學物質經由皮膚吸收後也會導致人體產生大量活性氧物質。團隊根據樣本對斑馬魚胚胎活性氧的清除水平,以統計學差異及同類型產品抗氧化功效數據庫比較分析,從而進行功效評價,並以數值劃分為2個級別:顯著和不顯著,直接助消費者分辨功效差別。

Ø抗衰老效果「顯著」,標準測試濃度下,斑馬魚胚胎 ROS清除率在 30%或以上;

Ø抗衰老效果「不顯著」,標準測試濃度下,斑馬魚胚胎ROS清除率在30%以下。

 

抗衰老眼霜越貴效果未必越好開架品牌效果令人驚喜

就抗衰老效果比較而言,於20個綠魚樣本當中, 13個樣本 (65%) 評為功效顯著,7個樣本 (35%) 評為功效不顯著。

高價樣本:價格在24.9港元/毫升或以上的6個綠魚樣本中, 3個 (50%) 評為功效顯著,3個 (50%) 評為功效不顯著;

中價樣本:價格範圍在14.8港幣/毫升至24.9港幣/毫升的8個綠魚樣本中, 5個 (62.5%) 評為功效顯著,3個 (37.5%) 評為功效不顯著;

低價樣本:價格在14.8港幣/毫升或以下的6個綠魚樣本中,5個 (83.3%) 評功效顯著,1個 (16.7%) 評為功效不顯著。

總括而言,零售價格與功效不一定成正比,比較發現價錢較便宜的產品亦可有顯著的抗衰老效能,低價綠魚樣本功效表現較為優勝,超過8成樣本被評為功效顯著。

 

眼霜整體測試表現相對其他化妝護膚品理想九成檢測樣本獲品質卓越評級

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表示:「眼部皮膚是人體皮膚中最薄弱的部位之一,只有約0.5毫米左右的厚度,比較容易受到刺激過敏,因此必要選用安全性較高、不含有刺激性成分的眼部保養產品。透過魚胚胎毒性檢測技術,團隊期望能探究在混合所有化學成分後眼霜的真實安全性。」

是次眼霜樣本檢測分別用了斑馬魚胚胎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作急性及慢性毒物測試,兩者於歐盟法規規範下均屬傳統動物測試的替代方法。

斑馬魚胚胎能夠篩選過千種有毒化學物質,包括農藥、獸藥、微生物毒素、塑化劑、防腐劑,植物源毒素等。牠和人類致病相關基因擁有高達84% 的相似度7,其組織和器官,包括心臟、骨骼、胰腺,腎臟等與人類類似,多項研究證實,對斑馬魚胚胎發育有影響的有毒物質,對人類也構成高度健康風險8,包括心血管毛病,骨骼異常發育等。於斑馬魚胚胎急性毒物測試中,24個樣本中,20個樣本 (83%) 「表現理想」,1個樣本 (4%) 「表現合格」,3個樣本 (13%)  「有待改善」,團隊將急性毒最差的樣本跟最理想的樣本比較,發現它們的毒性水平可相差逾12倍,導致魚胚胎出現心臟水腫,骨骼畸形症狀等。

另於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慢性毒物(類雌激素)測試中,所有樣本均符合水中銀參考世界衛生組織 (WHO / FAO) 安全指引評估對人體健康風險所自訂的安全水平。值得一提,團隊檢測到樣本當中有1個含微量類雌激素,但未有超標情況。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已表明9,類雌激素可能引發人體各種疾病並令內分泌失衡,如癌症(乳腺癌、卵巢癌、子宮體癌和肺癌等)、生殖能力下降、神經系統紊亂、兒童性早熟、糖尿病等。

另在成分篩查一環,團隊參照歐盟、美國、日本及中國化妝品法規安全標準,並未發現任何禁用或高度關注成分。

綜合以上三重檢測的結果,是次檢測的眼霜整體安全表現對比過往多期檢測的護膚化妝品理想,主要原因是消費者對眼霜的安全性要求相對於其他護膚化妝品會較高,因此產品質量普遍較高,而令眼霜產品通常比起一般護膚品定價較高。

 

現時市面充斥多種標榜具抗衰老的貴價眼霜,價格與產品成效沒有必然掛鉤

杜偉樑先生表示:「近年市面上有很多宣稱能以延緩老化問題的眼霜,但價格相差懸殊。故除須注意產品質量安全,還應考慮是否確具成效及物有所值,因本港暫時仍沒有關的功效標籤統一監察系統,難以釐定其實際成效。水中銀發展斑馬魚胚胎功效檢測技術,對全球無疑是一項功效檢測技術的革新,透過生物呈現的反應轉化成數據可幫助更準確地評估產品的實際成效,並有助行業提升產品功效水平。」

從樣本中的成分分析可見,最頻繁出現的抗衰老成分歸納為抗氧化類、促進細胞新陳代謝類及刺激膠原蛋白合成類,都是近年坊間評為有效的抗衰老成分。抗氧化類主要通過消除ROS,減低炎症發生和抑制黑色素生成而增進細胞健康狀況,同時刺激膠原蛋白合成功能從而達到延緩衰老作用,比如維他命C ( 又稱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維他命E、維他命B3 ( 又稱菸鹼醯胺Niacinamide)、輔酶 Q10 ( CoQ10 )等6。促進細胞新陳代謝類成分如維他命 A 衍生物(Retinol),促進細胞修護、調整角質代謝,達到抗衰老的效果。同樣地,刺激膠原蛋白合成類如多肽等類成分能強化皮膚再生系統,促進膠原蛋白再生維持肌膚彈性,有助消除ROS。而植物提取物亦是製造商廣泛使用的抗衰老成分來源。

是次功效檢測中,結果顯示,13個樣本功效顯著,當中NIVEA 妮維雅細胞激活抗皺緊緻修護眼霜及 SHISEIDO資生堂雙效抗皺修護乳霜表現較其他樣本優勝。而各個樣本的價格差異很大,值得嘉許的是,屬開架式品牌的NIVEA 妮維雅細胞激活抗皺緊緻修護眼霜、L’OREAL 歐萊雅活力緊致光學嫩膚活肌修護眼霜及 NIVEA 妮維雅 Q10 Plus 眼部抗皺修護霜列為高性價比的頭3位。建議消費者應根據個人膚質、皮膚狀況、護膚習慣和功能需求作選擇,而不要白白浪費金錢。

 

眼紋分動靜態塗抹眼霜可改善靜態細紋

皮膚科專科醫生許紹基醫生指出:「想延緩衰老和皺紋的出現,第一步要必須認清皺紋的成因。皺紋一般可分為動態(dynamic)及靜態(resting)紋,動態紋為表情肌肉重複拉緊及收縮時所產生,如笑、瞇眼等才會出現的魚尾紋及眼肚紋,這可於年輕人身上出現。靜態紋則是隨着年齡老化,更新周期減慢,水分及骨膠原流失而出現於眼角的紋路,是沒有表情下亦會出現的恒常皺紋。塗抹抗衰老眼霜對於減少靜態紋的顯現是有一定的效用,特別因缺水乾燥而浮現的眼周乾紋,都可以使用眼霜加強滋潤保濕。如因年紀增長,肌膚底下的膠原蛋白流失而形成較深的細紋,可考慮選用蘊含維他命C、維他命E、維他命A衍生物(Retinol)、輔酶Q10或植物提取物等成分的眼霜。不論針對何種需要而使用眼霜,關鍵在於要持之以恆,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選擇安全的抗衰老眼霜是最重要的考量成分要當心

許紹基醫生提醒,消費者選購眼霜產品應先要留意產品成分標籤,看清位列較前的主要成分( 代表在配方中佔的比例越高 ),瞭解是否添加致敏成分。由於眼周皮膚薄,所以比臉部的肌膚更敏感。刺激性物質如香料(Fragrance)、防腐劑等化學添加物,有機會影響皮膚敏感的人士,產生過敏反應。另外化學成分如酒精( alcohol, alcohol denat ) 有機會令部分使用者的皮膚及眼睛受刺激,嚴重更或會造成眼睛及角膜傷害。建議消費者試用新眼霜前,可先塗抹於耳背或前臂內側的位置,停留大概30分鐘,若沒有出現敏感反應、紅腫或皮膚灼熱,可放心使用。

許紹基醫生建議,市場上抗衰老成份五花八門,產品宣傳字句不要盡信。消費者應選擇安全性及穩定性已經過長期驗證的抗衰老成份,如菸鹼醯胺(Niacinamide)、維他命C、維他命E、輔酶Q10或植物提取物等。許紹基醫生補充,含維他命A衍生物(Retinol)成份產品可加速皮膚新陳代謝,有助真皮膠原蛋白形成,恢復皮膚彈性,但並不適合所有人使用。若為孕哺婦女,建議避免使用,高劑量維他命A有機會導致妊娠併發症、胎兒畸形、增加流產風險等。

以上提及到的眼霜跟面霜有效成分基本相同,眼霜可以作面霜使用,但反之則不能,許紹基醫生解釋,眼周皮膚單薄,眼周產品一般較輕盈易吸收,不粘膩,而面霜質地一般較厚重且滋潤,用於眼周較難吸收,不能改善眼周問題,相反會造成眼部皮膚的負擔,加速其衰老,因此建議使用眼霜作眼周肌膚保養。

杜偉樑先生總結:「生物檢測是近年全球嶄新發展技術之一,我們祈望能夠與傳統化學檢測相輔相成,補足現時產品缺乏的生物毒性數據,洞悉更多已知及未被發現的有毒化學物質,免卻人體直接攝取。對於未能符合最高評分標準的『黃魚』及『紅魚』產品,品牌商及製造商責無旁貸,應積極作出產品改善,推動整體行業對產品安全的提升。與此同時,我們清楚明白消費者、品牌商及製造商同樣對產品的功效性有著核心的訴求。水中銀引入生物功效檢測方法,實現對產品功效的科學分析及評價。目前,我們已發展針對抗衰老、皮膚傷口修復、美白、抗炎等功效評價系統,廣泛地服務於不同企業,同時確保消費者獲得充足的資訊作最佳的購買選擇。」

市民可登上小魚親測(www.fishqc.com) 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檢示通過急性毒物、慢性毒物檢測及成分篩查的「綠魚」產品,以及經確證的功效顯著產品,作更安心明智的購買選擇。

 

【完】

  [1]Regulation (EC) No 1223/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30 November 2009 on cosmetic product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342/59.  22.12.2009.
[2] USFDA Summary of colour additives for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foods, drugs, cosmetics, and medical devices; Prohibited & Restricted Ingredients. [3]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 2015版. [4] Standards for Cosmetics.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Notification No. 331 of 2000. [5]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 Candidate list of 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 for authorization. https://echa.europa.eu/candidate-list-table [6]J Dermatol Sci. 2010, 58: 85-90. [7]. 2013, 498-503; doi:10.1038/nature12111. [8] Bioscience Reports.  2017, 37 BSR20170199.  DOI: 10.1042/BSR20170199 [9]WHO & UNEP. State of the science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012
" target="_blank">水中銀首推抗衰老眼霜「綠魚」安全及顯著功效購買榜單
僅4成醬油樣本安全性達最高生物毒性測試評級 當中約1成樣本發現超標急性毒 最高最低相差逾10倍    長期攝入可構心血管疾病風險 另有樣本含多達10款添加劑 對味精敏感人士可致頭痛、心跳加速等症狀 水中銀公布醬油「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香港,2019年4月17日) 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的小魚親測平台 (www.fishqc.com) 繼早前17期檢測發布,再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轉基因鯖鱂魚」及「斑馬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為市面29個醬油品牌,共47款醬油樣本進行檢測。結果顯示,19個樣本被評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22個樣本為黃魚(代表品質合格),6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反映於測試中只有四成樣本達到最高安全級別。分析指出,有部分樣本發現超標急性毒,最高和最低之產品急性毒水平相差逾10倍,大眾應審慎選購通過三重檢測的「綠魚」安全購買產品。對於樣本加入多達10種添加劑,產品安全專家與營養師均表示此乃不必要。若要購買無添加醬油,可多留意食品標籤上的化學添加成分,不應盡信產品包裝上的宣傳語句。   醬油含急性及慢性有毒化學成分   水中銀透過嶄新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助檢測 「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醬油作為每家每戶日常必需品,是煮食時常用到的調味料,適量添加可帶出食物鮮味。然而,隨著港人近年對追求健康飲食的意識提高,在眾多同類型產品可供選擇的情況下,愈見重視食品安全與標籤。 現時,香港並沒有訂立一套專門針對醬油品質的安全標準。為此,水中銀分別參考了《中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2717-2018》、《中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及《中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 食品中真菌黴素限量GB 2761-2017》,並按照《調味品分類GB/T20903-2007》配合香港情形進行分類:第1類為釀造醬油 — 以大豆和(或)脫脂大豆、小麥和(或)麩皮為原料,經微生物發酵製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體調味品;第2類為配製醬油 — 以釀造醬油為主體(以全氮計不得少於50%),與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食品添加劑等配製而成的液體調味品。香港較少見到的是第3類醬油 —鐵強化醬油,其按照標準在醬油中加入一定量乙二胺四乙酸鐵鈉製成的營養強化調味品。 醬油傳統的製作方法是以水、糖、大豆(或黃豆)、小麥麵粉4種主要原料,加入食鹽經天然露曬、發酵而成。然而,現時有不少醬油為了大批量生產以降低成本及縮短時間,會加入相應的添加成分。為監測市面醬油產品品質,水中銀於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期間從本港各大超級市場(一田、Fusion,City’Super) 、本地商店及購物平台(京東) 選購了29個醬油品牌,共47款常見醬油、豉油及鮮露樣本作魚胚胎毒性檢測,包括本地及國際品牌如李錦記、淘大、品珍、萬字、金蘭、美味棧,美極、魯花等。樣本中包含29款生抽醬油、4款老抽、5款鮮露、 1款甜豉油、2款減鹽豉油、2款蒸魚豉油及4款其他調味醬(下文將以醬油作統稱)。 水中銀以專利魚胚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為醬油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綠魚—黃魚—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其安全屬性。「小魚親測」參考世界衛生組織1、歐盟2、3、4、美國5、中國6及日本7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安全標準,以及歐洲化學品管理署(ECHA)列出的高度關注物質列表(SVHC)8,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 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 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黃魚代表「品質合格」,產品於慢性毒物檢測中表現理想,於急性或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消費者選購時要謹慎; 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高價醬油樣本之安全性相對低中價理想    日本品牌比香港、國內外優勝 「小魚親測」檢測結果顯示,於47個醬油樣本當中,19個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22個樣本為黃魚(代表品質合格),6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 價格而言,採購的47款樣本當中,價格的平均數為7.8港元/100mL。價格最低為1.8港元/100mL,是一個於中國生產的中國品牌 (綠魚);最高為45港元/100mL,是一個日本生產的日本品牌(黃魚),相差25倍。 高價樣本:價格在7.3港元/100mL以上的樣本共16個,綠魚佔8個(50%),黃魚佔8個(50%); 中價樣本:價格範圍在3港元/100mL至7.3港元/100mL的樣本共15個,綠魚佔5個(33%),黃魚佔7個(47%),紅魚佔3個(20%); 低價樣本:價格在3港元/100mL以下的樣本共16個,綠魚佔6個(38%),黃魚佔7個(44%),紅魚佔3個(19%)。 總括而言,高價樣本的安全性相對低、中價樣本較為優勝,全部樣本基本通過生物毒性測試,當中5成樣本被評為綠魚。 醬油品牌所在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來自香港、日本、中國及其他地區(包括台灣、印尼、韓國、新加坡、瑞士及德國)。 來自香港的樣本共23個,7個(30%)為綠魚,12個(52%)為黃魚,4個(17%)為紅魚;日本的樣本共7個,6個(86%)為綠魚,1個(14%)為黃魚;中國的樣本共10個,2個(20%)為綠魚,6個(60%)為黃魚,2個(20%)為紅魚;其他地區的樣本共7個,4個(57%)為綠魚,3個(43%)為黃魚。 醬油樣本生產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來自香港、日本、中國及其他地區(包括台灣、印尼、韓國及新加坡)。 來自香港的樣本共15個,3個(20%)為綠魚,8個(53%)為黃魚,4個(27%)為紅魚;日本的樣本共7個,6個(86%)為綠魚,1個(14%)為黃魚;中國的樣本共20個,7個(35%)為綠魚,11個(55%)為黃魚,2個(10%)為紅魚;其他地區的樣本共5個,3個(60%)為綠魚,2個(40%)為黃魚。 總括而言,不論是品牌所在地或樣本生產地,日本整體表現較香港、中國以及其他地區優勝,超過8成樣本被評為綠魚。   6成醬油樣本未達「品質卓越」於急性慢性毒測試呈陽性    部分樣本加入5-10種添加劑 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表示:「醬油作為民間最基本的食材之一,本是很簡單的配方,然而市面上不少標榜『天然釀製』、『天然生曬』、『古法製造』、『不加味精』的醬油產品均添加了增味劑、防腐劑、人造色素、甜味劑、乳化劑、增調劑甚或是酸鹼度調節劑等不必要的添加成分。於毒理學角度而言,添加劑是增加產品毒性風險的元兇之一,因此有洞悉醬油安全的必須性。」 是次醬油樣本檢測分別應用了斑馬魚胚胎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作急性及慢性毒物測試,兩者於歐盟法規規範下均屬傳統動物測試的替代方法。 斑馬魚胚胎能夠篩選過千種有毒化學物質,包括農藥殘留、微生物毒素、香精、塑化劑、防腐劑、漂白劑等。牠和人類致病相關基因擁有高達84%的相似度9,其組織和器官,包括心臟、骨骼、胰腺,腎臟等與人類類似,多項研究證實,對斑馬魚胚胎發育有影響的有毒物質,對人類也構成高度健康風險10,包括心血管毛病,骨骼異常發育等。 團隊為醬油樣本進行產品前處理過程繼而測試。於斑馬魚胚胎急性毒物測試中, 19個樣本 (40%) 「表現理想」,22個樣本 (47%)「表現合格」,6個樣本(13%)「有待改善」。「有待改善」的樣本分別來自香港(4個)及中國(2個)。團隊把急性毒最差的樣本跟最理想的樣本相比,發現它們的毒性水平可相差逾10倍。 另於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慢性毒物(類雌激素)測試中,所有樣本均符合水中銀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FAO) 安全指引評估對人體健康風險所自訂的安全水平。值得一提,團隊檢測到樣本當中有7個含微量類雌激素,但未有超標情況,分別來自香港(3個)、中國(1個)、台灣(2個)及日本(1個),所測出的類雌激素有機會是由大豆內源性植物雌激素如大豆異黃酮所致。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已表明11,類雌激素可能引發人體各種疾病並令內分泌失衡,如癌症(乳癌、卵巢癌、子宮癌、宮頸癌,甲狀腺癌等)、生殖能力下降、神經系統紊亂、兒童性早熟、糖尿病等。 另於成分篩查中,團隊並未發現任何禁用或高度關注成分。然而,在47個測試樣本中,35個樣本於產品成分標籤上標示了各式各樣的添加成分,當中20個樣本添加了增味劑 (E621, E627, E631, E635); 22個樣本添加了色素 (E150a, E150c, E150d); 35個樣本添加了甜味劑 (E951, E955, 甘草酸一钾, 甘草酸铵, 甘草萃, 果葡糖漿, 高果糖粟米糖漿); 24個樣本添加了防腐劑(E202, E211); 6個樣本添加了酸度調節劑(E260, E270, E330, E331); 2個樣本添加了增稠劑(E1422); 1個樣本添加了乳化劑 (E433)。另外,35個含添加劑的樣本中,有6個樣本加入5-10種添加劑,其中加上最多添加成分的樣本為一個德國品牌,於中國生產的鮮露樣本。 綜合以上三重檢測的結果,團隊不排除樣本當中有化學物質於單獨或混合效應下產生毒性。同時,毒性亦有機會由食物原料品質(如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和黴菌毒素等)、醬油製作期間之衞生情況、食物加工、運輸和儲存等其他因素造成。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常受曲霉菌影響的農作物有穀物(玉米、小麥等)、油籽(大豆、花生等)、香料(辣椒、黑胡椒等)和堅果(杏仁、核桃等),市民若經常攝入大量黄曲霉毒素可傷肝並導致急性中毒12。英國Expert Committee on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亦指出,大豆和(或)小麥經常被檢出農藥(殺蟲劑、除草劑和殺菌劑等)殘留13,直接影響食品品質。由於問題樣本所涉及的毒性可能眾多,明確誘因須與生產商合作進行調查。 值得嘉許的是,是次檢測的醬油當中,有7個獲「綠魚」評級的醬油樣本未含任何防腐劑、增味劑及色素,包括:LEE KUM KEE李錦記雙璜醇釀頭抽、YUAN'S頤和園金標生抽、HORIKAWAYANOMURA Mitsuboshi 堀河屋野村三星醬油、TERAOKAYUKIJOUZOU 寺岡家納豆醬油、ITACHO板長醬油、CITY'SUPER大德丸大豆醬油及KIKKOMAN 萬字醬油(日本)。   過量攝取醬油中的鈉可引致心血管疾病   盡量揀選少添加成分的醬油配方 營養師李杏榆女士表示,坊間慣常以醬油的鹽分來衡量其攝取的健康程度。根據歐洲14、美國15及本地16的食品標籤法規,各種配料、成分須按其用於食物包裝時所佔的重量或體積,由大至小依次表列。以醬油的成分標籤作解說,鹽在多個樣本中排列前3位。鹽本身是天然防腐劑,使用它來醃製食物可延長其保鮮期。然而,若醬油中加入的鹽分較少,製造商或有機會以添加劑或防腐劑代替鹽的作用及味道。另外,鹽是鈉的合成物,因此醬油的鈉含量一般較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16歲或以上的健康成人每日不可攝取超過2,000毫克的鈉,即約1平茶匙(5克)的鹽17。 以豉油為例,根據其營養標籤,每100毫升含有5,000毫克鈉,即若進餐時加約10毫升豉油,便攝取了500毫克鈉。以每日三餐作計算單位,即每餐不應攝取多於667毫克的鈉,等於不多於三分之一平茶匙的鹽。雖然分量看似不多,但每天加上從其他食物攝取的鈉,便很容易超標。過量攝取鈉會令血管內的含鈉量增加,導致水分滯留並增加血液的體積,當血液 流經血管時,會增加血壓,為心臟帶來負擔,同時增加骨質疏鬆、中風、冠心病、胃癌等健康風險17。近年市面較常見到減鹽醬油系列,如減鹽豉油,雖然鈉較少,相對含鹽量較低,但未必代表健康,因為減鹽系列或多用了其他調味劑,例如色素、酸味劑或增味劑等。若因口味淡而多加入豉油分量,到最後得不償失。 李杏榆女士指出,醬油及鮮露的味道主要取決於原材料的品質、配方及製造方法。生抽與老抽均為常用豉油,成分一般包括水、鹽、大豆、白糖與小麥粉,有些產品會特別標榜無添加防腐劑、味精、人造色素,相對較健康,然而大部分醬油仍會加入不同食品添加劑與調味劑;至於鮮露,生產商為製造更多不同味道,部分鮮露對比醬油用上更多增味劑、色素、乳化劑、甚或酸度調節劑等,為此市民應根據成分表細心選擇。李杏榆女士表示,香港人除了用豉油或老抽作調味外,亦會用來做茨汁,如薯仔炆雞翼或豉油蒸雞,若用茨汁伴飯吃,或會攝取更多鹽分及其他添加劑。另外,李杏榆女士提醒,在揀選好的醬油時應看看醬油本身是否呈紅褐色或棕褐色,同時帶有光澤;鮮露則應呈棕褐色,或有少量沉澱物,但無肉眼可見的雜質或黴菌。與此同時,市民應按照包裝上的建議方法去儲存醬油,減少其變質可能,部分醬油產品亦說明須於開封後立即冷藏存放。即使不用冷存,亦應避免把醬油置於爐具旁,以免在高溫加熱的情況下有機會釋發有害物質。 李杏榆女士建議市民在選購時可盡量選擇天然釀造的醬油,成分表上一般會列舉水、大豆(或黃豆)、小麥麵粉、鹽等於較前位置,避免進食添入太多添加劑的配方,實屬不必要。與此同時,市民亦可細閱營養標籤上標示的鈉含量,選購鈉含量較低的醬油產品。若情況許可,平常煮食時可盡量減少使用豉油或其他調味醬油,多選用新鮮調味料,例如薑、蒜頭、洋蔥,胡椒粉等,一方面可以避免攝取過量鹽分以及其他添加劑,另一方面這些食材均含有豐富抗氧化物及其他微量營養,有助保護成人及小孩體內細胞,提升身體免疫能力。 李杏榆女士補充,食品添加劑對食品工業而言十分重要,因其有助改善食品的穩定性、增加色、香、味,同時延長保質期。然而,以她所見,樣本中一些化學成分卻有機會導致潛在健康風險,市民應當小心留意:如味精亦即穀氨酸鈉(MSG)(E621),用以提升食物鮮味,對於味精過敏的人士或會出現頭痛、皮膚過敏、肌肉無力、渾身發熱、心跳加速等症狀18。惟腎功能差者,大量喝水排走味精或進一步影響腎臟功能;若本身患偏頭痛者,亦將加劇頭痛問題;另外,色素如焦糖色素(E150c, E150d),在製作過程中或會產生4-甲基咪唑,消委會過去亦於部分醬油樣本檢出4-甲基咪唑。4-甲基咪唑被世衛列為2B級致癌物,即可能令人類致癌19。然而,4-甲基咪唑過往只在動物測試證實於長期進食過量後會致癌,人體則未有結論,故致癌風險的高低因人而異。 杜偉樑先生總結:「生物檢測是近年全球嶄新發展技術之一,我們祈望能夠與傳統化學檢測相輔相成,補足現時產品缺乏的生物毒性數據,洞悉更多已知及未被發現的有毒化學物質,免卻人體直接攝取。對於未能符合最高評分標準的『黃魚』及『紅魚』產品,品牌商及製造商責無旁貸,應積極作出產品改善,推動整體行業對產品安全的提升。市民可登上小魚親測(www.fishqc.com)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檢示通過急性毒物、慢性毒物檢測及成分篩查的『綠魚』產品,作更安心的購買選擇。」  

【完】

   
1. CODEX STAN 192-1995. General Standard for Food Additives. 2.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6 December 2008 on food additive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354/16. 31.12.2008. 3. Commission Regulation (EU) No 1130/2011 of 11 November 2011. amending Annex III to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food additives by establishing a Union list of food additives approved for use in food additives, food enzymes, food flavourings and nutrient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295/178. 12.11.2011. 4. Commission Regulation (EU) No 1129/2011 of 11 November 2011, amending Annex II to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by establishing a Union list of food additive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295/1. 12.11.2011. 5. USFDA Food additive status list, Color Additives in Food, and Everything added to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EAFUS). 6. GB 2760-2014. 食品安全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 7. Standards for use, according to use categories.  Effective from September 26, 2016. 8.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 Candidate list of 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 for authorization. https://echa.europa.eu/candidate-list-table 9. 2013, 498-503; doi:10.1038/nature12111. 10. Bioscience Reports.  2017, 37 BSR20170199.  DOI: 10.1042/BSR20170199 11. WHO & UNEP. State of the science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012 12. WHO, 9 May 2018.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mycotoxins 13.The Expert Committee on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Report on the pesticide residues monitoring programme: Quarter 3 2018. www.gov.uk/government/groups/expert-committee-onpesticide-residues-in-food-prif 14. 21 CFR 101.4(a).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Food; designation of ingredients. 15. Food and Drugs (Composition and Labelling) Regulations (Cap.132W) 16. Regulation (EU) No 1169/2011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of 25 October 2011。 Official J Eur Union. L 304/18.  22.11.2011. 17. WHO. Sodium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guideline. . https://www.who.int/nutrition/publications/guidelines/sodium_intake/en/ 18.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0,130(4):1049S–1052S. 19. IARC Monograph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arcinogenic Hazards to Humans. List of classifications, Vol 1-123. https://monographs.iarc.fr/list-of-classifications-volumes/
" target="_blank">水中銀公布醬油「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一成衛生巾樣本未能通過魚胚胎毒性測試   

其中2款樣本慢性毒超安全水平   可致月經紊亂嚴重甚至不孕不育

水中銀推衛生巾「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香港,2018年12月18日)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的小魚親測平台(
www.fishqc.com) 繼早前15期檢測發佈,包括食用油、即溶咖啡、牛奶、雞蛋、BB霜、防曬霜、止汗劑、面膜、乾狗糧等,來到全年最後一期,續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斑馬魚」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為市面27款暢銷女性衛生巾樣本進行安全檢測。結果顯示,衛生巾樣本的整體測試表現較預期理想,19款衛生巾樣本被評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5款樣本為黃魚(代表基本合格),3款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其中,2款衛生巾樣本的慢性毒超出自訂安全標準,顯示內含超標類雌激素,長期使用可引致月經紊亂,嚴重甚至構成不孕不育風險。 儘管是次毒性測試的整體表現較其他個人護理用品理想,婦產科專科醫生提醒,現今很多女性仍錯誤使用衛生巾,即使產品通過安全檢測,仍有機會因誤用而導致不同炎症問題,包括皮膚炎及陰道炎。故此,消費者除了考慮是次檢測表現外,亦應根據個人對不同物料、成分的敏感度,經血流量及衛生巾舒適度等維度,作出合適產品選擇。   水中銀透過嶄新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     檢測衛生巾樣本混合毒性水平   衛生巾是女性貼身之物,每月總有數天需要用上它,以應付那段心煩氣燥的日子。為讓女性輕鬆面對每個月經週期,很多衛生巾品牌均會標榜產品不同功效,譬如說超薄乾爽、棉柔貼身、瞬間吸收,吸濕量大等宣傳標語。然而,自去年韓國掀起有毒衛生巾事故,有大學團隊於受委託檢測的衛生巾中發現大部分樣本含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及有毒化合物,當中包括可致敏或致癌成分,並有用家投訴於使用後出現月經紊亂或停經問題,種種風波讓人疑惑坊間現正售賣的衛生巾之安全性。   水中銀遂於今年9至11月期間從各大超級市場(City’Super、Fusion、ParknShop、Wellcome)、屈臣氏及網上購物平台(天貓)選購了 19款品牌,共 27款衛生巾樣本作產品安全檢測,當中包括了國際知名品牌如護舒寶、樂而雅、高潔絲、蘇菲、貴愛娘等。27款樣本中,15款聲稱為日用,巾身長度為26厘米以下;12款為夜用,長度為26厘米或以上。全部樣本均是護翼設計。   水中銀以專利魚胚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為衛生巾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三類:綠魚—黃魚—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安全屬性。「小魚親測」參考歐 盟[1]、美國[2]、中國[3]及日本[4]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安全標準,以及歐洲化學品管理署 (ECHA)列出的高度關注物質列表 (SVHC) [5],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  
  • 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 黃魚代表「品質合格」,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消費者可以選購;
  • 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衛生巾整體測試表現較預期理想     7成檢測樣本獲品質卓越評級   「小魚親測」檢測結果顯示,於27款衛生巾樣本中,19款樣本被評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5款樣本為黃魚(代表基本合格),3款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樣本聲稱適合日用與夜用的比例為15:12。綠魚中,10款為日用,9款為夜用;黃魚中,2款為日用, 3款為夜用;紅魚中,3款均為日用。   價格而言,於採購的 27款衛生巾樣本中,價格平均數為 2.7港元/片。價格最低為 0.5港元/片,日本品牌(台灣生產);最高為5.7港元/片,韓國品牌(韓國生產),價格相差超 11倍。   片裝衛生巾價格在2.0港元/片以下的樣本共9款,有6款(67%)為綠魚; 2款(22%)為黃魚,1款(11%)為紅魚。   片裝衛生巾價格介乎 2.0港元/片至 3.4 港元/片的樣本共 9款,5款(56%)均為綠魚, 2款黃魚(22%),2款(22%)為紅魚。   片裝衛生巾價格在 3.4港元/片以上的樣本共 9款,8款(89%)均為綠魚,1款(11%)為 黃魚。   衛生巾品牌所在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來自亞洲、歐洲及美洲。來自亞洲(香港、中國、日本,韓國)的樣本共 17款,12款(70%)為綠魚、2款(12%)為黃魚,3款(18%)為紅魚;歐洲(英國)的樣本2款,1款(50%)為綠魚,1款(50%)為紅魚;美洲(美國)的樣本共8款,6款(75%)均為綠魚,2款(25%)為黃魚。 衛生巾品牌生產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產自亞洲、歐洲及美洲。27款樣本中,19款產自亞洲(香港、中國、台灣、日本,韓國) ,12款(63%)為綠魚,4款(21%)為黃魚,3款(16%)為紅魚;5款產自歐洲(匈牙利、意大利,瑞典) ,4款(80%)為綠魚,1款(20%)為黃魚;1款產自美洲(加拿大),被評為綠魚(100%);另有2款品牌所在地為日本的樣本,未有標明生產地,均被評為綠魚(100%)。   總括而言,就是次採樣的價格作比較,高價格樣本的綠魚數目較低、中價格多,反映其質量更有保障;另就品牌所在地及生產地作安全比較,由於個別地區只有少量樣本,從統計學而言,結果並不足以反映洲與洲之間在安全性上的區別。   2款衛生巾樣本慢性毒物檢測超標     部分樣本欠缺成分資料及有效期   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表示:「過去不時有報導指出衛生巾被檢出一系列有害化學物質,包括可遷移熒光劑、甲醛、苯乙烯、三甲基苯化合物、有機錫化合物等[6][7][8]。可遷移熒光劑及甲醛可刺激皮膚;苯乙烯和三甲基苯化合物會影響神經系統導致頭暈、抑鬱等[9][10];而有機錫化合物則可對陰道粘膜造成刺激[11]。然而,常規理化指標精準卻覆蓋甚少,大多研究或檢測只能針對十數款具有較高的生殖毒性及致癌性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去判斷整體產品安全性。透過能快速篩選過千種對人體有害化學物質的創新魚胚胎毒性檢測技術,團隊期望能探究在混合所有化學成分後衛生巾的真實安全性。」   是次衛生巾樣本檢測分別用了斑馬魚胚胎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作急性及慢性毒物測試,兩者於歐盟法規規範下均屬傳統動物測試的替代方法。   斑馬魚胚胎能夠篩選過千種有毒化學物質,包括農藥殘留、微生物毒素、香精、塑化劑、防腐劑、漂白劑等。牠和人類致病相關基因擁有高達84%的相似度[12],其組織和器官,包括心臟、骨骼、胰腺,腎臟等與人類類似,多項研究證實,對斑馬魚胚胎發育有影響的有毒物質,對人類也構成高度健康風險[13],包括心血管毛病,骨骼異常發育等。 團隊為衛生巾樣本進行產品前處理過程繼而測試。於斑馬魚胚胎急性毒物測試中, 22款樣本 (81%) 「表現理想」,5款樣本 (19%) 「表現合格」。「表現合格」樣本分別來自美國(2個)、英國、韓國及香港。   另於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慢性毒物(類雌激素)測試中,24款樣本 (89%) 「表現理想」,3款樣本 (11%)  「有待改善」 。團隊檢測到「有待改善」中的其中2款樣本,其慢性毒超出水中銀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FAO) 安全指引評估對人體健康風險所自訂的安全水平,顯示內含超標類雌激素。其中一款為韓國品牌(韓國生產),樣本超標近3倍;另 1款為香港品牌(中國生產),超標近2倍。餘下1款樣本,香港品牌(中國生產),由於其急性毒水平高,導致超過一半的測試魚胚胎死亡,達不到慢性毒測試的基本要求。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已表明,類雌激素可能引發人體各種疾病,如月經紊亂、生殖能力下降、不育、癌症(乳腺癌、睪丸癌,前列腺癌)等健康問題[14]。   另於成分篩查中,27款衛生巾樣本中有7款樣本沒有列出任何產品成分資料。至於其餘20款樣本,團隊參考了歐盟、美國、日本及中國化妝品法規安全標準,並未檢出禁用或高度關注物質。值得一提,團隊在查閱樣本包裝時,發現有3個樣本並未顯示有效期。   杜偉樑先生表示:「目前,歐盟、美國、日本和中國均沒有要求衛生巾生產商公佈成分信息,皆因不同地區,衛生巾所受的管制寬鬆程度亦存在不同 — 美國:食藥局視衛生巾為第一類醫療器械管制;日本:受醫療品及醫療企業管理局管制;歐盟:視為普通消費品,受《一般消費品安全指令》管理;中國:須遵守國標GB 15979-2002和GB/T 8939-2008。 」   近年,不同國家政府部門均對女性衛生巾的安全性予以高度關注。舉例說,法國食品環境及職業健康安全局(French Agency for Food, 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ANSES)於2018年公佈對女性衛生巾的研究,發現檢測樣本含香精、多環芳香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 PAHs)和殺蟲劑【如歐盟禁用的五氯硝基苯(quintozene) 和靈丹(lindane)】。多環芳香烴可影響生長發育;五氯硝基苯可引致肝臟腫瘤;靈丹可影響免疫系統功能[15]。較早前,瑞典化學品管理局(Swedish Chemical Agency, KEMI)亦分析了35款女性衛生巾樣本,當中發現21種有害或懷疑有害的化學物[16],如農藥、香精、甲醛等[17]。雖然兩機構均指出其檢出的化學物濃度屬低風險,仍積極呼籲生產商改善產品原料及生產過程以減低安全風險,而其檢測未能評估化學物的混合效應。   杜偉樑先生補充,陰道和外陰中的粘膜可迅速吸收化學物質,因此衛生巾所釋放的有害物質可以被吸收。有研究發現,陰道施用雌二醇(合成雌激素)所導致的血清雌二醇水平比口服雌二醇藥高10倍[18]。      現今很多女性未懂正確使用衛生巾   錯誤使用可致皮膚炎甚或陰道炎   婦產科專科醫生陳少慧醫生表示,衛生巾的表層多以不織布、無紡布或純棉造成棉柔物料,皮膚觸感柔軟舒適;另有部分衛生巾會使用塑膠物料製造網面物料,由於經血在塑膠物料的黏附性較棉柔物料低,透過快速滲透,衛生巾的表層會更清爽透氣。然而,部分女士或會因皮膚與塑膠物料製成的網面表層不斷摩擦而感到痕癢不適,長期使用具皮膚刺激性的衛生巾物料或有化學成分殘留於皮膚上有機會引起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構成敏感性炎症反應如陰部痕癢、紅腫,紅疹。臨床上,曾有女士對衛生巾使用黏貼劑以固定及服貼其於內褲上、又或是香料以掩蓋經血的氣味,產生敏感反應,在皮膚上找到呈現紅色「弧形」的敏感跡象。因此,在選購衛生巾時,消費者應先了解自己皮膚的敏感度,繼而選擇合適表層物料及有標籤列明成分,少化學物的衛生巾。   陳少慧醫生指出,現今很多女性仍未懂正確使用衛生巾。一般女士的月經期為3-7天,每次相隔21-40天。月經期間,第一天的流量一般為中等,第二、三天的流量最高,很多女性認為前後日子因經血流量少,可延長使用同一片衛生巾。事實上,衛生巾是細菌的「溫床」,透過經血吸收,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可削弱皮膚的保護層,直接刺激皮膚,引起過敏,並增加其他婦科炎症的的機會。   因此,女性必須於月經期間勤換衛生巾,最理想為每3-4小時更換一次,每日約4-5片,確保個人衛生。如遇上潮濕悶熱天氣,出汗量較多,可考慮選用透氣度較高,物料較薄的衛生巾。另外,不少女性為避免月經滲漏的尷尬情況,都愛使用吸濕力強、加厚或特長的衛生巾,然而,其透氣度相對一般衛生巾較差,在此陰道環境下更容易令念珠菌繁殖,引致陰道炎,建議女士應按流量使用合適的衛生巾,减少炎症發生。陳少慧醫生補充,月經期間女性部位一般不會出現異味,但當女性陰道受細菌感染時,可能會發出酸臭異味,並出現不尋常分泌物,如出現上述徵狀,必須馬上向醫生查詢,而非採用含香味、聲稱具辟味或吸味功效的衞生巾。   陳少慧醫生提醒,大眾容易囤積衛生巾於家中。然而,衛生巾是使用高溫消毒的方法達致無菌,一次性消毒滅菌的產品大多有期限,一般為1-3年,若超過限期便缺少了防護保障,因此消費者於購買衛生巾時應多注意產品包裝上的製造日期。另外,大眾慣常將衛生巾存放於浴室內,然而浴室是全屋最潮濕的地方,若通風設備不足或沒有窗,此舉有機會讓衛生巾吸收水蒸氣及濕氣,容易令衛生巾產生霉菌並變質。因此,衛生巾應存放於乾爽、潔淨的地方,受潮後若質地濕笠便不應再使用。   杜偉樑先生總結:「生物檢測是近年全球嶄新發展技術之一,我們祈望能夠與傳統化學檢測相輔相成,補足現時產品缺乏的生物毒性數據,洞悉更多已知及未被發現的有毒化學物質,免卻人體直接攝取。對於未能符合最高評分標準的『黃魚』及『紅魚』產品,品牌商及製造商責無旁貸,應積極作出產品改善,推動整體行業對產品安全的提升。市民可登上小魚親測(www.fishqc.com)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檢示通過急性毒物、慢性毒物檢測及成分篩查的『綠魚』產品,作更安心的購買選擇。」 [1] Regulation (EC) No 1223/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30 November 2009 on cosmetic product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342/59.  22.12.2009. [2] USFDA Summary of colour additives for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foods, drugs, cosmetics, and medical devices; Prohibited & Restricted Ingredients. [3] 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 2015版. [4] Standards for Cosmetics.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Notification No. 331 of 2000. [5]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 Candidate list of 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 for authorization. https://echa.europa.eu/candidate-list-table [6] Bae J, Kwon H, Kim J. Safety evaluation of absorbent hygiene pads: a review on assessment framework and test methods. Sustainability. 2018, 10(11), 4146. [7] Kim Sung-mo. Gov't Panel Dismisses Activists' Study of Sanitary Pads. ChosunMedia. The Chosunilbo National. Aug 31, 2017. [8] Kim Sung-mo. Gov't Panel Dismisses Activists' Study of Sanitary Pads. ChosunMedia. The Chosunilbo National. Aug 31, 2017. [9] Styrene. https://www.epa.gov/sites/production/files/2016-09/documents/styrene.pdf [10] Toxicological review of trimethylbenzenes. EPA/635/R-16/161Fa. [11] Organotin (methyl and butyl) toxicity. https://ntp.niehs.nih.gov/ntp/htdocs/chem_background/exsumpdf/organotins_508.pdf [12]. 2013, 498-503; doi:10.1038/nature12111. [13] Bioscience Reports.  2017, 37 BSR20170199.  DOI: 10.1042/BSR20170199 [14] WHO & UNEP. State of the science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012 [15] Opinion of the French Agency for Food, 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 Safety on the safety of feminine hygiene products.  ANNES Opinion. Request No. 2016-SA-0108. 4 June 2018.. [16] Chemicals in feminine hygiene products. https://chemicalsinourlife.echa.europa.eu/chemicals-in-feminine-hygiene-products [17] Chemicals in feminine hygiene products. https://chemicalsinourlife.echa.europa.eu/chemicals-in-feminine-hygiene-products [18] Tourgeman DE, et al. Serum and tissue hormone levels of vaginally and orally administered estradiol. Am J Obstet Gynecol 18061480–1483.1999; 10.1016/S0002-9378(99)70042-6" target="_blank">水中銀推衛生巾「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過半乾狗糧樣本於生物毒性測試表現不合格 當中樣本之毒性水平相差近兩倍   疑食品原材料受污染導致 水中銀公布成犬乾狗糧「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香港,2018年9月11日)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的小魚親測平台(www.fishqc.com) 繼早前14期檢測發布,再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轉基因鯖鱂魚」及「斑馬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為市面14個乾狗糧品牌,共16款樣本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於樣本安全測試中,5個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2個樣本為黃魚(代表品質合格),9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情況令人憂慮。毒理專家推斷,個別寵物食品原材料或受污染,致樣本毒性水平偏高,建議消費者審慎選購通過三重生物檢測及成分篩查的乾狗糧「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乾狗糧含急性及有毒化學成分   水中銀透過嶄新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助檢測 現時,香港並沒有大型寵物食品製造商,大多數寵物主人都會選擇由外地進口,預先處理及包裝的食品餵飼寵物,又或是採用新鮮食材明火烹調,另有小撮人選擇以生肉餵飼。根據中國國家標準(GB/T 31216-2014),寵物食品可分為兩大類:全價寵物食品(Complete Pet Food)及補充性寵物食品(Complementary Pet Food)。另根據水分含量,可歸納寵物食品為三大類:包括乾性寵物食品(Dry Pet Food) – 水分含量低於14%、半濕性寵物食品(Semi-moist Pet Food) – 水分含量不低於14%且低於60% 及 濕性寵物食品(Wet Ped Food)– 水分含量不低於60%。另針對寵物健康問題而進行特殊營養設計的處方寵物食品(Prescriptive Diet, Therapeutic Diet, Veterinary Diet),則需由註冊獸醫處方使用。   根據去年獸醫委員會最新報告顯示,本港單計寵物貓狗數量已達51萬隻,正當海外國家包括歐盟、美國、台灣等地均已把寵物食品事宜納入規管制度,就飼料衞生、在動物營養素中使用添加劑、動物飼料中是否含有不良物質,在合乎衞生條件的環境下生產,以及附有適當標籤等作多方面涵蓋,本港法例仍處於落後階段,現時並未有法例監管寵物食品,保障寵物健康。製造商主要依賴個別專家意見或參考個別國家所訂立的標準去生產寵物食品。鑑於過去五年本港曾爆發不同寵物食品事故,而大部分涉事產品均為外地進口,水中銀遂於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期間從本港不同寵物店、網上寵物食用品店及中國電商平台(京東、天貓) ,抽驗了14個成犬乾狗糧品牌,共16款樣本作魚胚胎毒性檢測,當中包括國際品牌如Hill's希爾思、Purina Dog Chow 康多樂 、Canidae咖比等。   水中銀以專利魚胚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為乾狗糧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綠魚—黃魚—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其安全屬性。「小魚親測」參考世界衛生組織[1]、歐盟[2][3][4]、美國[5][6]、中國[7][8]及日本[9]、10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安全標準,以及歐洲化學品管理署(ECHA)列出的高度關注物質列表(SVHC) [10],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
  • 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 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 黃魚代表「品質合格」,產品於慢性毒物檢測中表現理想,於急性或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消費者選購時要謹慎;
  • 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 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僅三成乾狗糧樣本獲綠魚檢測評級   高價格樣本安全成疑          「小魚親測」檢測結果顯示,於16款乾狗糧樣本當中,5款(31%)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2款(13%)樣本為黃魚(代表品質合格),9款(56%)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 價格而言,採購的16款樣本當中,價格的平均數為61.5港元/千克。價格最低為美國品牌,16.9港元/千克,被評為黃魚;最高為加拿大品牌,177.5港元/千克,被評為紅魚,價格相差近11倍。 價格在32.5港元/千克或以下的樣本共6個,綠魚佔2個(33.3%),黃魚佔2個(33.3%),紅魚佔2個(33.3%); 價格範圍在32.5 至67.5港元/千克的樣本共5個,綠魚佔2個(40%),紅魚佔3個(60%); 價格在67.5港元/千克或以上的樣本共5個,綠魚佔1個(20%),紅魚佔4個(80%)。 總括而言,低、中、高價樣本的安全質量好壞參半,當中高價格樣本尤其值得關注,八成樣本均被評為紅魚,反映產品越貴不一定越安全,消費者於選購時要審慎留意。 就品牌所在地,7個樣本為美國品牌、5個為中國、1個為加拿大、1個為法國、1個為英國,1個為日本。美國品牌的綠魚佔3個(43%),黄魚2個(29%),红魚2個(29%);中國品牌的綠魚佔1個(20%),红魚4個(80%);加拿大品牌為紅魚(100%);法國品牌為紅魚(100%);英國品牌為紅魚(100%); 日本品牌為綠魚 (100%)。   測試魚胚胎於急性及慢性毒物檢測中呈陽性反應   檢測發現魚製及無穀類樣本含更高毒素   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表示:「過往有關食品安全檢測主要集中針對人類食品,較少機會抽查到寵物食品。預先包裝的寵物食品遍布全港不同寵物食品專門店、大型超級市場及網上平台,寵物主人會因應個人習慣、寵物食慾、食品成分、朋友圈推介等去揀選信譽良好的商戶及指定寵物食品品牌作光顧。」   首輪乾狗糧樣本檢測主要針對現行成犬乾狗糧(不包括處方狗糧),其所含的水分、營養素和能量均被視為可滿足寵物每日基本營養需要。團隊分別用了斑馬魚胚胎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作急性及慢性毒物測試,兩者於歐盟法規規範下均屬傳統動物測試的替代方法。於斑馬魚胚胎急性毒物測試中,5個(31%)樣本「表現理想」,2個(13%)「基本合格」,9個(56%)「有待改善」。   值得一提,斑馬魚是繼大鼠、小鼠後的第三大常用生物模型,斑馬魚與人類及老鼠(兩者均屬哺乳動物,狗也是哺乳動物)的基因相似度超過70% [11]。多項研究已證實,對斑馬魚胚胎發育有影響的有毒物質,對哺乳動物也構成高度健康風險[12],包括心血管毛病,骨骼異常發育等。斑馬魚能夠篩選過千種有毒化學物質,包括農藥、獸藥、微生物毒素、塑化劑、防腐劑,植物源毒素等。團隊於顯微鏡下,觀察到斑馬魚胚胎在接觸乾狗糧樣本中的急性有毒物質後,出現發育異常,包括血液凝結、心臟水腫,嚴重情況下測試的魚胚胎直接死亡。   杜偉樑先生解釋,急性毒超標最高的乾狗糧樣本,較水中銀參考內部有關寵物食品資料庫所訂立的安全標準高出近2倍。2017年美國Clean Label Project曾發表一項大型寵物食品檢測報告,他們為80個品牌共1,084款寵物食品(包括狗糧與貓糧,為乾或濕食品)以化學測試方法檢驗多達130種毒素,當中包括重金屬、雙酚A、殺蟲劑等可於人類或動物誘發癌症或其他健康問題。結果發現,近八成樣本含有砷、鉛、鎘、汞、雙酚A等污染物,其中重金屬(包括砷)的含量更達毫克/千克水平。於安全屬性方面,該報告指出產品以魚為重要蛋白質攝取來源的情況最不理想,另外報告亦顯示產品標示「無穀類 / Grain-free」較沒有標示的含更高毒素 [13]。 水中銀團隊對比乾狗糧生物毒性檢測數據與及Clean Label Project發布的檢測結果數據,發現整體結果一致,於16個檢測樣本中,3款無穀物配方及2款以魚為蛋白質來源的乾狗糧樣本全被評為紅魚,顯示樣本含高毒性水平。縱然是次配方樣本數目未足以反映具體情況,但仍有絕對理由懷疑寵物食品的原材料是罪魁禍首。團隊不排除食品當中個別化學物質的急性毒水平雖低,但在「雞尾酒效應」下混合不同化學物質有機會大大提高整體毒性,以現時傳統化學檢測技術未能有效洞悉產品的混合毒性。與此同時,毒性亦有機會由外在環境因素造成,包括空氣、運輸、包裝工序、儲存等,明確誘因須與生產商合作進行調查。 另外,於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慢性毒物測試中,9個(56%)樣本「表現理想」,7個(44%)樣本「有待改善」。鑑於「有待改善」樣本的急性毒水平過高,令超過一半檢測所使用的魚胚胎死亡,未能達到慢性毒測試的基本要求。   另在成分篩查一環,參照歐盟、美國、日本及中國的國家安全標準,並未找到任何禁用或高度關注物質。     過去被檢出多項對狗隻有害的化學成分    各類寵物食品均有利弊首要留意營養素攝取   註冊獸醫程文昱醫生表示,近年一些本地及海外組織就寵物食品發表過相關檢測報告,發現坊間部分售賣的寵物食品含重金屬、黃曲霉毒素B1、三聚氰胺或三聚氰酸等有毒物質,嚴重情況下有機會引申不同類型的寵物健康問題,如三聚氰胺及其有關物質可引致腎臟小管阻塞甚至急性腎衰竭,重金屬可引致胃潰瘍和貧血等。即使檢出的成分只屬微量,但寵物主人能夠避免的也應防範。今年有美國寵物食品安全組織曾表示,潛在於寵物食品的蛋白原料污染有機會源自當中的肉成分,特別是死動物而非屠宰的動物,或會因其高含量革蘭氏陰性菌(Gram-negative)而導致極高內毒素(endotoxins);另外,穀殼類原料,特別是穀粒和玉米類原料,有可能含有高濃度的黴菌毒素[14]。高濃度的黴菌毒素可能會令寵物嘔吐,肌肉顫抖、痙攣、疲弱、食慾不振、口渴、多尿等。   程文昱醫生指出,寵物食品主要分為六大類:—)乾糧;二)濕糧;三)半濕糧;四)生食;五)烹調食品;六)獸醫處方糧。坊間售賣的全穀物食品多以小麥製造,小麥尤其小麥麩質均是人類及狗隻不耐受的常見食品,能引起腸道免疫反應,長遠導致營養不良。因此,無穀物食品適合對特定穀物過敏的狗隻。然而,無穀物食品所提供的營養物質,如維生素,礦物質,脂肪酸和纖維均比全穀物少,未必能夠有效控制脂肪和卡路里。大多數無穀物飲食含有其他澱粉來源,如豆類(豌豆)和根莖類蔬菜。 有關生食,可大致分為以下三種:新鮮、冷凍及冷凍風乾。暫時並沒有權威性科學研究針對生食寵物食品的優勢進行評估。坊間傳聞經烹飪的食品有機會破壞部分成分,如酶,某些氨基酸及維生素;另有傳聞提及生食可改善牙齒、腸胃、皮膚、尿管感染等問題,並增強消化道健康。然而,大量文獻早就生食的缺點作進一步分析,可歸納為以下三點:食品安全問題如細菌(沙門氏菌,李斯特菌)和寄生蟲污染、營養攝取多為不平衡,難防範異物如骨頭碎片、魚鉤等攝入,有機會阻塞食道。因此,寵物主人在處理生食時,需要有基本的食品材料處理概念 — 在處理生肉後須徹底洗手;將原料與熟製品分開;清潔所有用過的器具;若生食材料暴露於空氣中超過5分鐘仍未完成,請即棄掉。若寵物生病了,請避免餵食生食。 另就烹調食品方面,部分寵物主人認為家常菜更具營養價值,或希望「自己煮」以降低寵物飼養的整體成本。然而,烹調食品的營養價值不均,每隻寵物的大小、所經歷的生命週期、繁殖階段、每日所需能量等均有所不同,寵物主人難以計算每日所需營養攝取量。因此,寵物主人應多諮詢獸醫,定期為寵物作健康檢查,另外亦不應輕易參考坊間在線食譜,因其營養價值大多不均衡。 程文昱醫生提醒,很多寵物主人為提供更均衡營養予寵物,會混合不同品牌的乾糧以攝取更多需要的營養素,此舉有機會令寵物吸收過剩或不夠,影響寵物健康,主人不應私自調校。另外,不同品牌的寵物乾量每克所含的營養成分也不同,寵物主人應多留意產品包裝上列明的每日建議餵飼分量及購買含 「Complete and Balanced」字樣的寵物食品。舉例說,來自美國的大多數寵物食品均會參照美國飼料管理協會(AAFCO)的建議進行標記,他們會列出成分,並就粗蛋白質,脂肪,纖維、營養充足性等作基本分析。另外,食品包裝也有優劣之分,或多或少可提示品牌的質量。於購買乾糧時,應加緊注意包裝上的最佳食用日期,不應過度購買,因香港天氣潮濕炎熱容易引致未開封的食品變質。另外,已打開的乾糧應存放於密封的容器內並放置於陰暗地方,不受陽光直射,防止食品因高溫下變質並受外在環境污染。在餵飼前,寵物主人應習慣用鼻子聞聞乾糧有否變味,如有懷疑應當棄掉。主人亦應保持進食器皿清潔及乾爽,以防寵物殘留唾液令細菌滋生。   程文昱醫生總結,相比成分,寵物更需要營養素,再多的成分其營養價值亦有機會比最普通的成分小。沒有一種糧食是適合所有寵物, 飲食應是度身訂做。寵物主人應當遵循製造商的餵飼建議,如有懷疑應向獸醫諮詢最佳寵物食品選擇。   市民如欲檢示通過急性毒物、慢性毒物檢測及成分篩查的「綠魚」產品,可登上小魚親測(
www.fishqc.com)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作更安心的購買選擇。    

-完-

  [1] CODEX STAN 192-1995. General Standard for Food Additives. [2]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6 December 2008 on food additive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354/16. 31.12.2008. [3] Commission Regulation (EU) No 1130/2011 of 11 November 2011. amending Annex III to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food additives by establishing a Union list of food additives approved for use in food additives, food enzymes, food flavourings and nutrient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295/178. 12.11.2011. [4] Commission Regulation (EU) No 1129/2011 of 11 November 2011, amending Annex II to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by establishing a Union list of food additive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295/1. 12.11.2011. [5] USFDA Food additive status list, Color Additives in Food, and Everything added to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EAFUS). [6] 動物飼料安全體系(AFSS) [7] GB 2760-2014. 食品安全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 [8] 全價寵物食品犬糧(GB/T 31216-2014) [9] Standards for use, according to use categories.  Effective from September 26, 2016. [10] 《寵物食品安全法》(2008) [11] Nature. 2013, 498-503; doi:10.1038/nature12111. [12] Bioscience Reports.  2017, 37 BSR20170199.  DOI: 10.1042/BSR20170199 [13] Clean Label Project TM(https://www.cleanlabelproject.org/pet-food/ [14] Truth about pet food. https://truthaboutpetfood.com/double-dose-of-pet-food-toxins/" target="_blank">成犬乾狗糧「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新聞發佈會
水中銀公佈天然礦泉水「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香港,2018年8月27日)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的小魚親測平台(www.fishqc.com) 繼早前13期檢測發佈,包括食用油、即溶咖啡、牛奶、BB霜、防曬霜、止汗劑、面膜等,繼續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斑馬魚」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為市面11款標榜天然礦泉水樣本進行首輪安全檢測。結果顯示,所有抽樣天然礦泉水樣本均通過安全檢測要求,全被評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消費者選購天然礦泉水時可認著通過安全檢測的綠魚標誌,多一份保障。 市面商舖售賣的樽裝或盒裝水種類多元化,當中包括大眾耳熟能詳的蒸餾水(Distilled Water)、淨化水(Purified Water)、有氣水(Sparkling Water)、天然泉水(Spring Water)甚或是天然礦泉水(Natural Mineral Water)等。消費者在買水的時候,或未細心想過各款飲用水的不同,其實當中的營養價值存在分別。以蒸餾水為例,它是經過多重過濾和蒸餾而產生的水,一般水含有的礦物質在蒸餾的過程會流失,不帶有任何固體殘留物或營養素,屬純水。而天然礦泉水則來自高山或地下泉水,由於水流源自地下深岩裂隙,故此含有較多礦物成分,如銅、鈣、硒、鋅、鎂、鐵等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可補充身體不同需要。 水中銀考慮到水源是最直接影響水的品質,倘若水源地受污染可大大提高大眾健康風險,故於首輪針對市面天然礦泉水作安全檢測。參照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ODEX STAN 108-1981》及中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飲用天然礦泉水》就「天然礦泉水」的定義,其必須符合以下三點方能稱為「天然礦泉水」。一)含有一定量的礦物質 、 微量元素或其他成分;二)在一定區域未受污染並採取預防措施避免污染的水;三)在正常情況下,其化學成分、流量、水溫等動態指標在天然週期波動範圍內相對穩定。水中銀遂於2018年7月至8月期間,在本港各大超級市場(Fusion by ParknShop、惠康,City’Super)及網上平台抽樣搜集了11個知名天然礦泉水品牌,包括FIJI、evian依雲、VOLVIC、DEARWATER鹿啄泉、Aqua Panna、VITTEL等作生物測試。 水中銀以專利魚胚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為天然礦泉水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綠魚—黃魚—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安全屬性。「小魚親測」參考歐盟[1]、美國[2]、中國[3]及日本[4]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安全標準,以及歐洲化學品管理署 (ECHA)列出的高度關注物質列表 (SVHC) [5],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  
  • 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 黃魚代表「品質合格」,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消費者可以選購;
  • 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天然礦泉水樣本全通過安全生物毒性檢測     同款不同批次樣本量度酸鹼值不一   「小魚親測」檢測結果顯示,11款標榜天然礦泉水樣本全通過安全檢測,被評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   價格而言,於採購的11個樣本當中,價格的平均數為23.4港元/升。價格最低為5.1港元/升,是香港品牌;最高為67.5港元/升,是德國品牌,相差超13倍。價格在13.3港元/升或以下的綠魚樣本佔4個(36%);價格範圍在13.3港元/升至22.5港元/升的綠魚樣本佔3個(27%);價格在22.5港元/升或以上的綠魚樣本佔4個(36%)。   品牌所在地而言,抽樣分別來自意大利、德國、法國、丹麥、中國、香港及斐濟。   水中銀首席技術官兼歐盟及英國註冊毒理學家陳雪平博士表示:「天然礦泉水樣本檢測分別用了斑馬魚胚胎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作急性及慢性毒物測試。於斑馬魚胚胎急性毒物測試中,團隊參考了內部礦泉水及自來水數據庫所訂立的風險線,得出以下結果:11個(100%)樣本測試結果理想。於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慢性毒物測試中,所有樣本均符合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立的安全線,並未探測到會導致魚胚胎肝臟呈綠色熒光的有毒物質(類雌激素)。」   陳雪平博士強調:「是次天然礦泉水檢測結果理想。天然礦泉水從定義可知是屬於優質飲用水,它是在受保護的地質條件下形成,含有一定量的礦物質、微量元素或其他成分,其化學成分、水溫、流量等均在天然週期波動範圍內相對穩定,然而其他水源則可能受到各種不同情況的污染。過去就飲用水或水源安的全事故屢見不鮮,如美國45個洲份的飲用水被探測出202種沒受規管的化學品,包括殺蟲劑、商用化學品、消毒副產品,以及藥品等[6];法國地下和地表水驗出16種人類使用的藥物[7];中國的地下水污染普遍嚴重[8],每年因水污染有1.9億人患病,嚴重甚至構成癌症(如肝癌和腸癌),當中6萬人死亡[9]。因此,商業飲用水成為了城市人的重要日常消費品之一,其安全性變得尤其重要。」   另就酸鹼值一環,水中銀創辦人及首席商務官陳子翔先生表示:「酸鹼值代表水溶液酸性或鹼性的值,尺度由0至14,0至小於7為酸性,數值越大表示鹼性越強。依據世界衞生組織《食用水水質準則》訂下飲用水的最佳酸鹼值是 6.5 至 8。與此同時,國際瓶裝水協會(International Bottled Water Association) 的實務守則訂定的淨化水(如蒸餾水) pH值範圍為5至7。天然礦泉水含有微量礦物質,可中和二氧化碳,故此pH值會比蒸餾水為高(一般爲6.5至8.5)。於是次pH檢測中,我們發現同款產品但不同批次的樣本量度的數據酸鹼值不一,個別樣本的pH值可從6.2波動至9.0,有機會源於水源水質的天然週期波動。然而,我們的身體可以自我調節及控制體液酸鹼度,故此無須擔心飲用水是偏酸或偏鹼的情況。   陳子翔先生解釋,雖然 pH 對消費者沒有直接影響,但它是水處理過程上重要的參考數值之一。 在水處理的所有階段均需謹慎控制pH,保證水的澄清和消毒程序取得理想效果,不會因酸性過高而惡化管道和設備的侵蝕,令飲用水受污染。     樽裝天然礦泉水廣泛應用雙酚A替代物     其具雌激素活性可干擾荷爾蒙   另外,陳子翔先生指出,製造商在天然礦泉水生產過程中分別採用了玻璃瓶、紙盒、甚或是膠樽作盛載器皿,當中最常使用的是膠樽。膠樽一般多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製成,其底部會印有一個三角形標誌,內有回收編碼「1」。然而,用作製造塑膠的化學物若受陽光直接照射,可增加塑膠溫度,有機會改變膠樽內的水的特質,令更多化學物從塑膠遷移至水內[10]。即使對健康未必構成嚴重風險,仍應盡量避免購買存放於戶外如報紙攤檔,被太陽直接照射的樽裝水。 另外,市面不少膠樽都標榜不含化學物雙酚A(BPA),其替代物雙酚S(BPS)、雙酚F(BPF)及雙酚AF(BPAF)亦有類似BPA的影響,具雌激素活性,會干擾荷爾蒙,影響生殖及發育[11]。   陳子翔先生強調,膠樽不耐高溫,當接觸攝氏70度以上的熱水便會開始變形,所以使用時不應注入過熱的水。另外,當膠樽開啟後,應盡快飲用完畢,因細菌可於樽內潮濕的環境下生長,樽口殘留的細菌唾液會不斷滋生,大眾應避免重覆使用膠樽,或於開啟後放隔夜再飲用。陳子翔先生提醒,大眾日常應補充足夠水分,幫助加快新陳代謝,將身體的毒素、廢物排出體外。另不要等待口渴時才補水,因為這代表體內細胞已缺水好一段時間。運動時,大眾可選擇飲用天然礦泉水,補充身體因流汗而流失的電解質及多種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陳子翔先生總結:「生物檢測是近年全球嶄新發展技術之一,我們祈望能夠與傳統化學檢測相輔相成,補足現時產品缺乏的生物毒性數據,洞悉更多已知及未被發現的有毒化學物質,免卻人體直接攝取。市民可登上小魚親測(www.fishqc.com)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檢示通過急性毒物、慢性毒物檢測及成分篩查的『綠魚』產品,作更安心的購買選擇。」    

    [1] Regulation (EC) No 1223/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30 November 2009 on cosmetic product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342/59.  22.12.2009. [2] USFDA Summary of colour additives for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foods, drugs, cosmetics, and medical devices; Prohibited & Restricted Ingredients. [3] 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 2015版. [4] Standards for Cosmetics.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Notification No. 331 of 2000. [5]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 Candidate list of 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 for authorization. https://echa.europa.eu/candidate-list-table [6] Luntz T. U.S. drinking water widely contaminated. Scientific America. December 14. 2009. [7] Mompelat S, Thomas O, Le Bot B. Contamination levels of human pharmaceutical compounds in French surface and drinking water. J Environ Monit. 2011, 13(10): 2929-2939. [8] Han D, Currell MJ, Cao G. Deep challenges for China’s war on water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6, 218: 1222-1233. [9] Aneck-Hahn NH, Van Zijl MC, Swart P, Truebody B, Genthe B, Charmier J, Jager C. Estrogenic activity, selected plasticizers and potential health risks associated with bottled water in South Africa. J Water Health. 2018, 16(2): 253-262. [10] Tao T, Xin K. Public health: a sustainable plan for China’s drinking water. Nature Comment. 30 July 2014. [11] Moreman J, Lee O, Trznadel M, David A, Kudoh T, Tyler CR. Acute toxicity, teratogenic, and estrogenic effects of bisphenol A and its alternative replacements bisphenol A, bisphenol F and bisphenol AF in zebrafish embryo-larvae. Environ Sci Technol. 2017, 51(21): 12796-12805." target="_blank">水中銀公佈天然礦泉水「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一成面膜樣本未能通過魚胚胎毒性測試及國際成分篩查 部分樣本包含5種或以上可致敏成分須特別關注 水中銀推面膜「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香港,2018年6月19日)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的小魚親測平台(www.fishqc.com) 繼早前12期檢測發佈,包括食用油、即溶咖啡、牛奶、BB霜、防曬霜、止汗劑等,繼續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斑馬魚」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為市面28款暢銷面膜樣本進行安全檢測。結果顯示,面膜樣本的整體測試表現較其他護膚化妝品理想,25個面膜樣本被評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3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於紅魚樣本中,2個面膜樣本被發現含有歐盟禁用防腐劑成分。水中銀提醒市民,即使個別常用化學成分如防腐劑、酒精、致敏香精、乳化劑及酸鹼調節劑等的毒性水平不高,部分樣本仍存在5種或以上常用化學成分,在混合效應下,長期使用多種化學成分或殘留於皮膚上有機會引致過敏,建議市民選購時盡量揀選較少化學成分的面膜,另外對特定化學成分過敏或濕疹人士須小心留意。   水中銀透過嶄新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     檢測面膜樣本混合毒性水平   面膜對女士而言是急救乾燥肌膚的好幫手,在四季當中都是重要的保養程序。近年隨著面膜的種類及功能變得多樣化,部分男士亦會敷上面膜為肌膚補水。面膜作為很多女性每天使用的護膚產品,其安全性實是重要考慮。水中銀於今年2至6月期間從各大護膚化妝品專門店、屈臣氏、萬寧及網上購物平台(京東、天貓)選購了 25個品牌,共 28個面膜樣本作產品安全檢測,當中包括了國際知名品牌如Fancl、SK-II、LEADERS、我的美麗日記、雪肌精、MÍOGGÍ 、Innisfree、CLINQUE、LUSH等。28個樣本中,20個為片裝紙面膜,8個為軟膏狀、泥狀或啫喱狀(塗抹式)面膜,當中包括了睡眠面膜及具不同效能如保濕、舒緩、滋潤、祛斑、修復、淨白面膜。   水中銀以專利魚胚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為面膜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綠魚—黃魚—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安全屬性。「小魚親測」參考歐盟[1]、美國[2]、中國[3]及日本[4]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安全標準,以及歐洲化學品管理署 (ECHA)列出的高度關注物質列表 (SVHC) [5],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  
  • 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 黃魚代表「品質合格」,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消費者可以選購;
  • 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面膜整體測試表現相對其他化妝護膚品理想   九成檢測樣本獲品質卓越評級 「小魚親測」檢測結果顯示,於28個面膜樣本安全測試中,20個為片裝紙面膜,8個為軟膏狀、泥狀或啫喱狀(塗抹式)面膜。25個(89%)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3個(11%)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紅魚樣本當中2個(67%)為片裝紙面膜,1個(33%)為軟膏狀面膜。   價格而言,於採購的 20個片裝紙面膜樣本中,價格中位數為 17港元/片。價格最低為 3.5港元/片,產自中國;最高為170港元/片,產自美國,價格相差近49倍;另於8個塗抹式面膜樣本中,價格中位數為 319.8港元/100ml。價格最低為58.7港元/100ml,產自香港;價格最高為510港元/100ml,產自法國,價格相差近9倍。   片裝紙面膜價格在9.4港元/片以下的樣本共6個,有5個(83%)為綠魚; 1個(17%)為紅魚; 塗抹式面膜價格在253港元/100毫升以下的樣本共2個,2個(100%)為綠魚。   片裝紙面膜價格介乎 9.4港元/片至 30 港元/片的樣本共 8個,7個(87%)均為綠魚, 1個(13%)為紅魚;塗抹式面膜價格介乎 253港元/100毫升至 380港元/100毫升的樣本共 4個,4個(100%)均為綠魚。   片裝紙面膜價格在 30港元/片以上的樣本共 6個,6個(100%)均為綠魚; 塗抹式面膜在 380港元/100毫升以上的樣本共 2個,1個(50%)為紅魚,1個(50%)為綠魚。   面膜品牌所在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來自亞洲、歐洲及美洲。來自亞洲(中國、日本、台灣,韓國)的樣本共 19個,17個(89%)為綠魚, 2個(11%)為紅魚;歐洲(英國,法國)的樣本共3個,2個(67%)為綠魚,1個(33%)為紅魚;美洲(美國)的樣本共6個,6個(100%)均為綠魚。   面膜樣本生產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產自亞洲、歐洲及美洲。28個樣本中,20個產自亞洲(香港、中國、台灣、日本,韓國) ,18個為綠魚 (90%),2個為紅魚 (10%);4個產自歐洲(法國,比利時) ,3個為綠魚 (75%),1個為紅魚 (25%);4個產自美洲(美國),全部(100%)均為綠魚。   總括而言,就價格比較,由於紅魚的數目很少,未能有效反映價格與安全性的關係;另就品牌所在地及生產地作安全比較,由於個別地區只有少量樣本,從統計學而言,結果並不足以反映洲與洲之間在安全性上的區別。面膜整體測試表現相對其他化妝護膚品理想。     2個台灣面膜樣本未通過篩查發現歐盟禁用成分   部分樣本含可致敏成分須留意   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表示:「近年市面新興了不同類型的面膜,包括於睡前敷在臉上,第二天才清洗的睡眠面膜、美白緊緻肌膚面膜、抗氧排毒面膜,含維他命成分深層補水面膜等,功能越多、越複雜,製造商所需使用的化學成分亦更多。透過魚胚胎毒性檢測技術,團隊期望能探究在混合所有化學成分後面膜的真實安全性。」   是次面膜樣本檢測分別用了斑馬魚胚胎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作急性及慢性毒物測試,兩者於歐盟法規規範下均屬傳統動物測試的替代方法。   斑馬魚胚胎能夠篩選過千種有毒化學物質,包括農藥、獸藥、微生物毒素、塑化劑、防腐劑,植物源毒素等。牠和人類致病相關基因擁有高達84%的相似度[6],其組織和器官,包括心臟、骨骼、胰腺,腎臟等與人類類似,多項研究證實,對斑馬魚胚胎發育有影響的有毒物質,對人類也構成高度健康風險[7],包括心血管毛病,骨骼異常發育等。 團隊分別為片裝紙面膜及軟膏狀、泥狀或啫喱狀面膜樣本進行產品前處理過程繼而測試。於斑馬魚胚胎急性毒物測試中,28個樣本中,27個樣本 (96%) 「表現理想」,1個樣本 (4%) 「表現合格」。團隊於顯微鏡下,觀察到被評為「表現合格」的法國生產面膜樣本,部分測試用的斑馬魚胚胎在接觸樣本中的急性有毒物質後,出現心臟水腫情況。   另於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慢性毒物(類雌激素)測試中,27個樣本 (96%) 「表現理想」,1個樣本 (4%)  「有待改善」 。團隊檢測到同一法國樣本在慢性毒測試中被評為「有待改善」,其毒性水平高導致超過一半的測試用魚胚胎死亡。   另於成分篩查中,團隊參考了歐盟、美國、日本及中國化妝品法規安全標準,發現2個台灣製造及生產的片裝紙面膜樣本含有歐盟禁用防腐劑成分甲基異噻唑啉酮Methylisothiazolinone (MIT)。此防腐劑於2016年起於歐洲所有駐留類化妝品禁用,有機會引發接觸性敏感反應(Contact Allergy)。   杜偉樑先生表示:「是次檢測的整體表現對比過往多期檢測的護膚化妝品較理想,主要原因是因為面膜多以補濕滋潤為主,其主要成分通常都是水(Aqua / Water)、丁二醇(Butylene Glycol)及甘油(Glycerol)等相對溫和的補水滋潤成分。以水為例,於28個樣本中,23個樣本的成分標籤把水(Aqua / Water)列於首位,根據歐盟及中國標籤法,各種成分須按其用於化妝品的重量或體積,由大至小依次表列。換句話說,水的含量佔整體成分中的最大比例。」另外,面膜的主要成分亦包括保濕劑、乳化劑、防腐劑、香精及植物、中藥萃取物。偶爾亦有產品加入酸鹼調節劑、酒精、色素等成分。 杜偉樑先生指出,4個樣本(2個為片裝紙面膜,2個為塗抹式面膜)存在5種或以上常用可致敏化學成分,包括多款防腐劑、酒精、酸鹼調節劑及香料。在混合效應下,長期使用由多種化學成分構成的產品或有化學成分殘留於皮膚上有機會引起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 ,構成急性或慢性炎症反應。   從樣本中的成分標籤可見,最常見於面膜成分標籤上的可致敏化學成分分別是防腐劑和酒精。防腐劑方面,苯氧乙醇(Phenoxyethanol)最被生產商廣泛應用,於15個面膜樣本中找到。其次為對羥基苯甲酸甲酯 (Methylparaben, 出現於5個樣本);山梨酸鉀 (Potassium Sorbate, 出現於3個樣本 ) ;丁羥甲苯 (Butylated Hydoxy Toluene, BHT, 出現於2個樣本)等。酒精方面,酒精/乙醇 (Alcohol / Ethanol)於6個樣本中找到。是次面膜檢測中,有4個獲「綠魚」評級的面膜樣本未含防腐劑及酒精,全為片裝紙面膜,包括:FANCL祛斑淨白精華面膜、LEADERS 高效補濕修復面膜、PAEKTU久禾阿​​膠蟲草青春凝潤面膜及LEADERS玫瑰花水補濕面膜。      膚質不同須小心選擇合適面膜   皮膚敏感或濕疹人士或加劇症狀致急性皮膚炎   皮膚科專科醫生蔣頌儀醫生指出:「面膜成分主要為水、保濕劑、防腐劑、香精及植物、中藥萃取物等。水(Aqua / Water)的作用為溶劑及稀釋劑;保濕劑可補充肌膚所流失的水分,常見成分包括甘油(Glycerin)、透明質酸(Hyaluronic Acid)、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丁二醇(Butylene Glycol)等;防腐劑常用於各類化妝護膚品中,包括面膜,以抑制細菌和真菌生長,防止產品變壞。最常見的防腐劑成分包括苯氧乙醇(Phenoxyethanol)、對羥基苯甲酸甲酯 (Methylparaben)、丁羥甲苯 (BHT)、水楊酸(Salicylic Acid)等;香精用以提升芳香效果,其中較常見的芳樟醇(Linalool)檸檬油精(Limonene)等均屬歐盟列出的已知致敏香精,要小心留意。」     蔣頌儀醫生提醒,每個人的膚質都不同,皮膚大致可分為乾性、中性、油性、混合性及敏感性五種膚質。於選購及使用面膜時,應多留意自己的皮膚特性,譬如說油性皮膚應盡量避免選用較滋潤的面膜,並減少敷面膜次數,因有機會造成毛孔阻塞,導致出現暗瘡;乾性皮膚因皮膚缺水導致膚色暗啞,應注重補水及滋潤。很多女性不時喜歡轉用新面膜產品,建議首次使用新產品時,先塗抹小量膏狀面膜或剪一小塊面膜貼於較不當眼的面頰旁或是頸部,待10-15分鐘沒有出現過敏情況才使用於全塊臉上。另外,有些使用者誤以為敷面膜的次數越頻密,時間越長便是好。使用者可留意產品背後說明,一般面膜產品均建議每星期使用2-4次,每次10-15分鐘經已足夠。若使用時間過長,面膜水分容易令表皮層溶化,減低皮膚鎖水功能;又或因面膜中的化學成分如植物、中藥萃取物、水楊酸、果酸等過度刺激皮膚,令細胞受損,角質層變薄,加速皮膚水分流失並引致皮膚敏感,最終適得其反。有皮膚敏感症狀或濕疹人士須小心選用面膜,因當中所包含的可致敏成分或會加速敏感情況,造成急性皮膚炎。如使用者的皮膚有發炎、割損情況,應待傷口癒合才使用。   杜偉樑先生總結:「是次面膜檢測的整體測試表現雖較其他護膚化妝品理想,但要當心面膜標籤上提示的一些可致敏成分,並留心部分化學成分可能會殘留在皮膚上或累積於身體內,長遠引發各類型不可逆轉的疾病。市民大眾應多重視皮膚的長久保養而非短暫保濕,並多留意皮膚發出的警號,選擇安全和適合自己皮膚特性的產品。」   生物檢測是近年全球嶄新發展技術之一,我們祈望能夠與傳統化學檢測相輔相成,補足現時產品缺乏的生物毒性數據,洞悉更多已知及未被發現的有毒化學物質,免卻人體直接攝取。對於未能符合最高評分標準的『黃魚』及『紅魚』產品,品牌商及製造商責無旁貸,應積極作出產品改善,推動整體行業對產品安全的提升。市民可登上小魚親測(www.fishqc.com)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檢示通過急性毒物、慢性毒物檢測及成分篩查的『綠魚』產品,作更安心的購買選擇。    

     
[1] Regulation (EC) No 1223/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30 November 2009 on cosmetic product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342/59.  22.12.2009.
[2] USFDA Summary of colour additives for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foods, drugs, cosmetics, and medical devices; Prohibited & Restricted Ingredients.
[3] 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 2015版.
[4] Standards for Cosmetics.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Notification No. 331 of 2000.
[5]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 Candidate list of 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 for authorization. https://echa.europa.eu/candidate-list-table
[6]. 2013, 498-503; doi:10.1038/nature12111.
[7] Bioscience Reports.  2017, 37 BSR20170199.  DOI: 10.1042/BSR20170199
" target="_blank">面膜「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新聞發佈會
近半止汗香體劑樣本未能通過魚胚胎急性及慢性毒測試 當中包含多款過敏成分須特別關注 水中銀推止汗香體劑「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香港,2018年6月11日)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的小魚親測平台(www.fishqc.com) 繼早前11期檢測發佈,包括食用油、即溶咖啡、牛奶、BB霜、防曬霜等,繼續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斑馬魚」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為市面17款暢銷止汗香體劑樣本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於樣本安全測試中,8個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9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於急性毒物測試中,毒性超標最高的4個樣本,毒性較同類型產品比較下所訂立的安全標準高出7倍;另在慢性毒物測試中,其中兩個樣本探測到類雌激素,其含量相對水中銀安全指標高3倍以上。水中銀建議市民於選購止汗香體劑時,須加倍留意產品成分列表,盡量避開含防腐劑、酒精等對皮膚具刺激性反應的成分,同時可考慮功效較基本、單一的止汗香體產品。   部分止汗香體劑或含有害化學成分   水中銀透過嶄新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助檢測  踏入5月,香港連續14天錄得攝氏33度高溫,市民於劇烈運動後或走在街上後不久便會大汗淋漓。汗水會讓衣服濕透,尤其於腋下位置濕漉漉的極為礙眼,同時令皮膚「笠痴痴」,造成渾身不舒服。為免發出尷尬氣味,不少人均愛使用止汗香體產品。然而,部分市民並不知道坊間出售的止汗香體產品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止汗劑 (Anti-perspirant) 及香體劑 (Deodorant),兩者具不同功效。止汗劑可杜絕出汗,其含有鋁鹽可暫時抑制汗線分泌;香體劑可減低因排汗產生的氣味,其含有殺菌或抗菌成分,如酒精和防腐劑,可殺死皮膚上的細菌或是透過香味掩蓋汗味,卻不能抑制汗線分秘,防止出汗。另外,坊間亦不時傳出有關止汗香體劑使用安全的問題,部分人寧願讓汗水直流也不會止汗,容易引致個人衛生問題。 水中銀於2017年5月-2018年5 月從各大個人護膚品專門店、屈臣氏及萬寧選購了 11個品牌,共 17款止汗香體劑樣本作產品安全檢測,當中包括了國際知名品牌如Dove、NIVEA、Rexona、The Body Shop、Sebamed,Bioré等。17個樣本中,止汗劑樣本佔12個 (71%),香體劑樣本佔 5個 (29%)。根據歐洲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關於化妝品成分測試和安全評估指引 (SCCS / 1564/15),止汗劑及香體劑屬同類型護膚化妝品,為此水中銀把兩者列為同類型產品作毒性比較。 水中銀以專利魚胚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為止汗香體劑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綠魚—黃魚—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安全屬性。「小魚親測」參考歐盟[1]、美國[2]、中國[3]及日本[4]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安全標準,以及歐洲化學品管理署 (ECHA)列出的高度關注物質列表 (SVHC) [5],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  
  • 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 黃魚代表「品質合格」,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消費者選購時要謹慎;
  • 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亞洲生產樣本多被列入「綠魚」     澳洲生產須多加關注 「小魚親測」檢測結果顯示,於17個止汗香體劑樣本安全測試中,8個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9 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 價格而言,於採購的 17個樣本中,價格中位數為 38.4港元/100毫升。價格最低為 18.6港元/100毫升,產自澳洲;最高為218港元/100毫升,產自法國,價格相差近12倍。 止汗香體劑品牌所在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來自亞洲、歐洲、美洲及大洋洲。 來自亞洲(日本,新加坡)的樣本共 3個,2個(67%)為綠魚, 1個(33%)為紅魚;歐洲(英國,德國)的樣本共5個,4個(80%)為綠魚,1個(20%)為紅魚;美洲(美國)的樣本共5 個,1個(20%) 為綠魚,4 個(80%)為紅魚;大洋洲(澳洲)的樣本共4個,1 個(25%) 為綠魚,3個(75%)為紅魚。 止汗香體劑品牌生產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產自亞洲、歐洲及大洋洲。 17個樣本中,7個產自亞洲(中國、日本、泰國、越南、菲律賓) ,6個為綠魚 (86%),1個為紅魚 (14%);4個產自歐洲(德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 ,2個為綠魚 (50%),2個為紅魚 (50%);6個產自大洋洲 (澳洲),全部 (100%) 均為紅魚。 總括而言,就品牌所在地作安全比較,由於個別地區只有少量樣本,從統計學而言,結果並不足以反映洲與洲之間在安全性上的區別。就生產地比較,亞洲生產的樣本整體表現理想,而澳洲生產的樣本全部被評為紅魚,市民應多加關注。   近半止汗香體劑樣本未能通過急性毒物檢測         多款過敏成分可刺激皮膚及呼吸道 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表示:「社會一直對止汗香體劑的安全存疑。由於使用部位(腋窩)貼近胸部,部分人認為持續使用會增加乳癌風險。另外,亦有不少人對產品當中包含的化學物質如鋁鹽、酒精、防腐劑、香精等存在迷思。透過魚胚胎毒性檢測技術,期望能探究止汗香體劑產品的真實安全性,並以專科角度解構當中受關注的化學成分。」 是次止汗香體劑樣本檢測分別用了斑馬魚胚胎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作急性及慢性毒物測試,兩者於歐盟法規規範下均屬傳統動物測試的替代方法。斑馬魚胚胎能夠篩選過千種有毒化學物質,包括農藥、獸藥、微生物毒素、塑化劑、防腐劑,植物源毒素等。牠和人類致病相關基因擁有高達84%的相似度[6],其組織和器官,包括心臟、骨骼、胰腺,腎臟等與人類類似,多項研究已證實,對斑馬魚胚胎發育有影響的有毒物質,對人類也構成高度健康風險[7],包括心血管毛病,骨骼異常發育等。 於斑馬魚胚胎急性毒物測試中,8個樣本 (47%) 「表現理想」,2個樣本 (12%) 「基本合格」,7個樣本 (41%) 「有待改善」。團隊於顯微鏡下,觀察到部分斑馬魚胚胎在接觸止汗香體劑樣本中的急性有毒物質後,出現發育異常,包括血液凝結、心臟水腫,嚴重情況下測試的魚胚胎直接死亡。杜偉樑先生指出,急性毒超標最高 (半致死濃度低於最低測試濃度) 的3個澳洲及1個西班牙生產樣本,毒性較同類型產品比較下所訂立的安全標準高出7倍。 另於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慢性毒物測試中,9個樣本 (53%) 「表現理想」,8個樣本 (47%)  「有待改善」 。當轉基因魚胚胎遇到止汗劑中的慢性毒物(類雌激素)時,其肝臟會呈現綠色熒光,熒光強度能夠量化有毒物質,在嚴重情況下魚胚胎或會直接死亡。於8個「有待改善」止汗香體劑樣本中,團隊檢測到其中6個樣本的毒性水平高導致測試魚胚胎死亡,另外2個樣本含超標類雌激素,其含量相對水中銀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指引建立的安全指標高3倍以上,分別生產自越南及澳洲。 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已表明,類雌激素可能引發人體各種疾病,如癌症(乳腺癌、睪丸癌,前列腺癌)、生殖能力下降、神經系統紊亂、糖尿病等健康問題[8]。懷孕婦女更有機會把身體所吸收的類雌激素物質傳給下一代。科學研究亦已證實,這些物質可於母乳[9]、乳房組織[10]、臍帶血[11]甚至胎盤[12]被發現,並經胎兒的腦部、呼吸系統、腸道,皮膚等吸入,令胎兒發育畸形甚至於日後出現兒童性早熟、癡肥等健康問題。 另於成分篩查中,團隊參考了多個國家與地區安全標準,並未發現任何國際禁用成分或高度關注物質。杜偉樑先生表示:「即使未有找到禁用成分,消費者仍須特別留意當中某些過敏成分,慎防物質刺激到皮膚或呼吸道。於17個樣本中, 7個樣本含防腐劑 (丁羥甲苯, BHT; DMDM 乙內醯脲, DMDM Hydantoin; 三氯沙 Triclosan)、4個樣本含酒精 (酒精Alcohol; 乙醇Ethanol)、3個樣本含已知致敏香料 (香葉醇, Geraniol; 香茅醇,Citronellol;  芳樟醇, Linalool; 己基肉桂醛, Hexyl Cinnamal; 水楊酸芐酯, Benzyl Salicylate; 苯甲醯苄酯, Benzyl Benzoat; 羟基香茅醛, Hydroxycitronellal;  香豆素, Coumarin; 苯甲醇, Benzyl Alcohol)。其中,3個樣本的酒精成分位列成分標籤的首位,根據歐盟及中國標籤法,各種成分須按其用於化妝品的重量或體積,由大至小依次表列。換句話說,3個樣本中的酒精含量佔整體成分中的最大比例,對於易敏一族可能會構成刺激,引致肌膚敏感痕癢,嚴重者更會出現紅疹。市民應因應肌膚敏感度選購合適自己的止汗香體產品。」   暫無醫學證據顯示止汗香體劑增加癌症風險     控制體味須透過飲食、情緒控制、穿衣配合    皮膚科專科醫生許紹基醫生指出:「排汗是人體調節體溫的重要機制,跟汗腺有密切關係。汗腺可分為小汗腺及大汗腺兩類:小汗腺位於真皮層,遍布全身皮膚,主要分佈於面額、手掌及腳底。當身體遇熱時,小汗腺會分泌水分為身體降溫;大汗腺則集中於腋窩、乳暈、陰部及肛門附近位置,由神經支配,當自主神經系統受刺激時便會排汗。大汗腺會分泌蛋白質、脂肪及水分,成為細菌的養分,在潮濕翳熱的天氣下,腋窩經常處於緊閉狀態,容易滋生細菌和真菌,經分解可產生丁酸、丙酸等物質,形成異味。」 坊間近年愈來愈關注止汗劑的安全性,尤其它的主要成分鋁鹽所帶來的健康風險。部分人認為鋁鹽會堵塞汗腺,讓身體不能正常散熱,容易導致中暑;另有市民認為止汗劑會阻塞腋下淋巴,有機會誘發乳癌。為此,許紹基醫生解釋:「腋下皮膚塗上這些鋁鹽水溶液後,鋁鹽會進入汗管,細胞變化膨脹而阻塞汗腺口,使汗液不易流出,達到止汗的效果。然而,即使腋下汗腺遭短暫阻塞,汗液仍可以透過身體其他部位的汗腺排走。另外,美國華盛頓大學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為813位乳癌女患者跟793位沒有乳癌病史的女性做了一項有關止汗香體劑跟乳癌關係的研究,確認止汗香體劑沒有增加乳癌風險[13]。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14]及歐洲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15]亦指出,現時未有足夠證據證明使用止汗劑與癌症有關。」 許紹基醫生提醒,在選購止汗香體產品時,應先檢查背面的成分標籤,盡量避免含有「防腐劑BHT」,「酒精Alcohol / 乙醇Ethanol」 (都是指酒精)等字眼的過敏成分。防腐劑的作用在於抑制微生物於護膚品繁殖,適量使用可避免使用者受細菌感染。然而,防腐劑始終帶有皮膚敏感風險,如能避免便最好。酒精的作用在於快速揮發,可以抽乾皮膚水分,造成局部皮膚痕癢、紅腫,長期使用會令黑色素於腋下積聚並變黑。倘若產品提供試用,建議先扭開瓶蓋聞一聞,因為加入酒精成分的產品一般也較刺鼻。 另外,止汗香體劑加入香精以辟除體味是少不免,本身有皮膚敏感、濕疹的人士,除了避免防腐劑及酒精成分外,亦可選擇含有較少上述提及過已知致敏香精的產品。有些止汗香體產品提供一系列功效,包括美白、滋潤肌膚等,每種功效必然加上所需要的化學成分。使用者應了解自己購買止汗香體產品的目的為何,是希望止汗還是以香味蓋過體味。建議選擇成分較基本、單一的產品以避開不需要攝取的化學成分。 當使用新產品時,應先在手臂內側或手背上試用,待30分鐘後沒有出現過敏反應才繼續使用。噴霧裝的止汗或香體產品由於近距離噴射皮膚,較膏狀具刺激性,在使用噴霧裝時,應避免胡亂噴射或大量吸入,以免傷及眼睛或吸入呼吸道造成氣管敏感等狀況。腋下剛接受了激光脫毛或慣常剃毛的人士,應短暫停用止汗香體產品,讓皮膚及傷口自然修復。 許紹基醫生補充:「適當使用止汗劑固然是治療的方法,然而體味亦可透過多方面形成,包括飲食習慣、心情、身體狀況及日常穿著,必須雙管齊下才能有效控制。在飲食方面,進食洋蔥、蒜頭、咖哩、辛辣食物或長期吸煙、飲酒人士,會令氣味於體內殘留,間接增加體味;腸道健康亦很影響體味,如有消化系統問題,建議多進食膳食纖維及補充益生菌以幫助消化;另外,情緒緊張會刺激汗腺分泌,滋生細菌,並有可能形成其他細菌,例如真菌,當分泌物和真菌停留在皮膚的時間愈長,會加重體味,建議多保持心境開朗;體毛過多亦會令真菌容易滋生,可選擇剃掉過多的體毛,令真菌無處躲藏;另建議夏季多穿著闊身、以棉或絲綢造的衣服,其具透氣及吸汗功能,減低因局促形成的體味。」 杜偉樑先生總結:「生物檢測是近年全球嶄新發展技術之一,我們祈望能夠與傳統化學檢測相輔相成,補足現時產品缺乏的生物毒性數據,洞悉更多已知及未被發現的有毒化學物質,免卻人體直接攝取。對於未能符合最高評分標準的『黃魚』及『紅魚』產品,品牌商及製造商責無旁貸,應積極作出產品改善,推動整體行業對產品安全的提升。市民可登上小魚親測(www.fishqc.com)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檢示通過急性毒物、慢性毒物檢測及成分篩查的『綠魚』產品,作更安心的購買選擇。」  

-完-

 
[1] Regulation (EC) No 1223/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30 November 2009 on cosmetic product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342/59.  22.12.2009.
[2] USFDA Summary of colour additives for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foods, drugs, cosmetics, and medical devices; Prohibited & Restricted Ingredients.
[3] 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 2015版.
[4] Standards for Cosmetics.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Notification No. 331 of 2000.
[5]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 Candidate list of 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 for authorization. https://echa.europa.eu/candidate-list-table
[6]. 2013, 498-503; doi:10.1038/nature12111.
[7] Bioscience Reports.  2017, 37 BSR20170199.  DOI: 10.1042/BSR20170199
[8] WHO & UNEP. State of the science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012
[9] Chimia 2008, 62: 345-351.
[10] Journal of Applied Toxicology. 2012, 32(3):219-232.
[11] Talanta. 2011, 84, 702-709.
[12] 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 2013, 461-462, 214-221.
[13] J Natl Cancer Inst. 2002 Oct 16;94(20):1578-80.
[14]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risk/myths/antiperspirants-fact-sheet
[15] SCC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onsumer Safety), Opinion on the safety of aluminum in cosmetic products, 27 March 2014, SCCS 1525/14, revision of 18 June 2014.
" target="_blank">止汗香體劑「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新聞發佈會
過半雞蛋樣本於生物毒性測試表現不合格 當中兩成樣本發現顯著類雌激素水平 長期攝入可誘使癌症以及生殖能力下降 水中銀公布雞蛋「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香港,2018年4月24日)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的小魚親測平台(www.fishqc.com) 繼早前十期檢測發布,再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轉基因鯖鱂魚」及「斑馬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為市面12個雞蛋品牌,共21款雞蛋樣本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於樣本安全測試中,8個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2個樣本為黃魚(代表基本合格),11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檢測樣本探測到顯著類雌激素,證實雞蛋含有一定量的雌激素,長期攝入可令內分泌失調,誘使癌症以及生殖能力下降,建議消費者審慎選購通過三重檢測的「綠魚」安全購買榜單。另外,營養師亦指出坊間對雞蛋存在很多誤解,望能籍此釐清大眾疑惑,帶出雞蛋極高的營養價值。 雞蛋或含急性及慢性有毒化學成分   水中銀透過嶄新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助檢測 雞蛋是現代人最普遍的食物,由於其營養價值豐富,故被廣泛應用於各類食品作主要食材,適合各年齡層。雞蛋分蛋白和蛋黃兩部分,蛋白能提供優質蛋白質,涵蓋所有必需氨基酸,適量攝取可對身體建構、修補細胞和新陳代謝起重要作用,同時促進兒童和青少年發育。蛋黃的營養價值也很高,除膳食膽固醇外,還提供部分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如維他命B12、D、E、礦物質、葉酸及奧米加3脂肪酸等。另外,當中的葉黃素(屬類胡蘿蔔素的一種)及膽鹼成分分別有助減低老年黃斑病變及促進腦部發育和記億力。鑑於雞蛋是最常使用的食材之一,其安全性亦有必要監測。水中銀於2017年8月至10月期間從本港各大超級市場(一田、百佳,City’Super) 、網上平台(HKTV mall)及本地農場雞蛋直送商店選購了12個雞蛋品牌,共21款雞蛋樣本作魚胚胎毒性檢測,當中包括本地及國際品牌如嘉道理農場、滋味、CP、Freds、德青源,陽光等。 水中銀以專利魚胚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為雞蛋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綠魚—黃魚—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其安全屬性。「小魚親測」參考世界衛生組織[1]、歐盟[2][3][4]、美國[5]、中國[6]及日本[7]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安全標準,以及歐洲化學品管理署(ECHA)列出的高度關注物質列表(SVHC) [8],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
  • 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 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 黃魚代表「基本合格」,產品於慢性毒物檢測中表現理想,於急性或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消費者選購時要謹慎;
  • 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 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小魚親測」檢測結果顯示,於21款雞蛋樣本當中,8款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2款樣本為黃魚(代表基本合格),11款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 價格而言,採購的21款樣本當中,價格的平均數為4.0港元/隻。價格最低為1.9港元/隻,其所在地為泰國;最高為9.8港元/隻,其所在地為美國,價格相差近5倍。 品牌所在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來自亞洲(香港、中國、日本、星加坡,泰國)、美國及澳洲三大洲份。來自亞洲品牌的樣本共18個,7個(39%)為綠魚,1個(5.5%)為黃魚,10個(55.5%)為紅魚;美國品牌的樣本有1個,被評為黃魚;澳洲品牌的樣本共2個,1個為綠魚(50%),一個為紅魚(50%)。另外,雞蛋生產地跟品牌所在地大致一樣,只有被評為綠魚的CHEER滋味日本櫻花雞蛋的所在地及生產地有所分別 (品牌所在地為香港, 生產地為日本)。從統計學而言,美國及澳洲檢測樣本數目並不足以反映地區生產的安全性。   測試魚胚胎於急性及慢性毒物檢測中呈陽性反應   過量進食可累積毒素誘發各種疾病 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表示:「雞蛋作為民間最基本的食材之一,可用於烘培、菜餚,食品調味等,其使用量跟柴米油鹽醬醋茶無差。鑑於雞蛋過去頻頻發生安全事故,包括為人熟知的沙門氏菌感染引致食物中毒、除蟲劑含量超標,含染色料蘇丹紅等,我們洞悉檢測的必要性。」 是次雞蛋樣本檢測分別用了斑馬魚胚胎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作急性及慢性毒物測試,兩者於歐盟法規規範下均屬傳統動物測試的替代方法。於斑馬魚胚胎急性毒物測試中,18個(86%)樣本「表現理想」,3個(14%)「基本合格」。斑馬魚和人類致病相關基因擁有高達84%的相似度[9],多項研究已證實,對斑馬魚胚胎發育有影響的有毒物質,對人類也構成高度健康風險[10],包括心血管毛病,骨骼異常發育等。斑馬魚能夠篩選過千種有毒化學物質,包括農藥、獸藥、微生物毒素、塑化劑、防腐劑,植物源毒素等。團隊於顯微鏡下,觀察到斑馬魚胚胎在接觸雞蛋樣本中的急性有毒物質後,出現發育異常,包括血液凝結、心臟水腫,嚴重情況下測試的魚胚胎直接死亡。其中,急性毒超標最高的雞蛋樣本,較水中銀的安全標準高出近2倍。過往有研究指出,母雞攝取的污染物,如飼料中具有雌激素活性的嘔吐黴素(4-deoxynivalenol) [11],[12]、農藥殘留芬普尼(Fipronil) [13],獸藥殘留美洛昔康(Meloxicam) [14] 等可傳遞給雞蛋,同時影響母雞的健康狀況,團隊不排除當中有化學物質於單獨或混合效應下產生毒性。與此同時,毒性亦有機會由環境因素造成,包括農場土壤、空氣、飲用水,運輸飼料槽車等,明確誘因須與生產商合作進行調查。 另外,於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慢性毒物測試中,10個(48%)樣本「表現理想」,11個(52%)「有待改善」。當中,有4個樣本於顯微鏡下看到測試使用的鯖鱂魚胚胎其肝臟發出綠色熒光,表現出顯著類雌激素水平。團隊根據綠色螢光強度量化有害物質,並根據世界衛生組 (WHO/FAO)的指引[15],評估對人體的安全風險。團隊是次發現與過往權威研究結果吻合[16],準確探測出雞蛋中含有一定量的雌激素,可透過農藥、獸藥、抗生素、激素、塑化劑,有機持續污染物等雌激素攝入,擾亂人體內分泌系統。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早已表明[17],類雌激素可能引發人體各種疾病並令內分泌失衡,如癌症(乳癌、卵巢癌、子宮癌、宮頸癌,甲狀腺癌等)、生殖能力下降、神經系統紊亂、兒童性早熟、糖尿病等。研究數據亦指出,孕婦、嬰兒、發育中的兒童及青少年是較容易受內分泌干擾物(如類雌激素)影響的群體,建議消費者審慎選購通過生物檢測的「綠魚」安全購買雞蛋。 消費者對雞蛋存誤解   不同年齡有不同營養攝入需要  註冊營養師李德勝先生表示,雞蛋的蹤影隨處可見,包括港人喜愛的餐蛋麵、番茄炒蛋、溏心蛋沙拉,蛋牛三文治等,即使吃火鍋也慣常用生雞蛋作調味之用,食用款式多不勝數。然而,坊間對雞蛋的疑惑眾多,以下提供了一些有關雞蛋的營養資訊供消費者參考:  每天最多進食多少隻雞蛋? 蛋黃含約260毫克膽固醇,根據過往營養指引每人每天建議膽固醇攝取量不多於300毫克為例,一般建議每天進食不多於一隻雞蛋。然而,近年美國出刊的《美國民眾膳食指南》已把每日不應攝取多於300毫克膽固醇的限制剔除[18]。建議消費者多留意雞蛋的額外營養例如蛋白質、維生素等,配合每天其他菜餚,均衡進食便可。   吃蛋白還是蛋黃較健康? 很多人寧願只吃蛋白,棄掉蛋黃,認為蛋黃含高膽固醇,但人體內的膽固醇其實主要由肝臟負責製造,而人體需要的維他命D、膽汁和部份荷爾蒙,亦是由膽固醇建構而成,只有一小部分是來自膳食膽固醇,可見吃雞蛋對體內的膽固醇影響不大,毋須刻意避開蛋黃。另外,膽固醇對兒童發展亦不可或缺,因為膽固醇是製造各種荷爾蒙的主要元素,幫助兒童快速生長、發育。蛋黃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鐵質、葉酸、奧米加3脂肪酸,有利腦部發展和提升記憶力的膽鹼等,提供良好的營養補充。而蛋白中的蛋白質亦含有各種必需的胺基酸,適量攝取可對身體建構、修補細胞和新陳代謝起重要作用。 吃生雞蛋對人體有害嗎? 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指出,吃生雞蛋或會增加感染沙門氏菌疾病的風險[19],感染情況尤以嬰兒、老人及免疫系統受損人士較嚴重。美國農業部(USDA)亦建議大眾不要進食生或未經煮熟的雞蛋,除非雞蛋本身經過巴士德消毒(Pasteurization)[20]。人體主要靠胃蛋白酶和小腸裏的胰蛋白酶去消化並吸收雞蛋中的蛋白質,生雞蛋中的蛋清裏有一種抗胰蛋白酶的物質會阻礙蛋白質的消化及吸收。只有經過煮熟的蛋白質才便於人體吸收。另外,根據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指引,母雞並不是在無菌的環境中生蛋。雞蛋可能會透過兩種不同途徑受污染:經卵巢的直向傳播,這種傳播方式大多數與致病細菌(即沙門氏菌)有關;或經蛋殼滲透的橫向傳播,通常由蛋殼上的糞便(雞蛋是經泄殖腔產出)污染造成。因此,大眾應避免進食未經烹煮的雞蛋。 雞蛋應怎樣烹煮才可降低卡路里? 不同雞蛋的煮食方法有不同卡路里之分。一般而言,最低卡路里的煮食方法為烚蛋、溫泉蛋和溏心蛋(約80卡路里),其次為太陽蛋(約140卡路里),加入忌廉或牛奶的炒蛋、奄列的熱量則較其他高(約200卡路里)。班尼迪蛋所使用的荷蘭醬由蛋黃、牛油及清水打成,添加至水煮蛋上會增加卡路里(約1,000卡路里)。 李德勝先生提醒,現時很多食譜均建議使用生雞蛋作食材,包括自製雪糕、冷藏蛋糕等,此舉可增加沙門氏菌感染的風險,大眾應盡量避免。於選購雞蛋時,消費者亦應避免蛋殼潮濕或有裂紋的雞蛋,並習慣於購買後立即保存在雪櫃中,如果雞蛋的蛋液內有黑色或深綠色斑點,甚或是有發臭情況,應棄掉勿用。 市民如欲檢示通過急性毒物、慢性毒物檢測及成分篩查的「綠魚」產品,可登上小魚親測(
www.fishqc.com)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作更安心的購買選擇。

-完-

參考文獻:
[1] CODEX STAN 192-1995. General Standard for Food Additives.
[2]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6 December 2008 on food additive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354/16. 31.12.2008.
[3] Commission Regulation (EU) No 1130/2011 of 11 November 2011. amending Annex III to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food additives by establishing a Union list of food additives approved for use in food additives, food enzymes, food flavourings and nutrient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295/178. 12.11.2011.
[4] Commission Regulation (EU) No 1129/2011 of 11 November 2011, amending Annex II to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by establishing a Union list of food additive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295/1. 12.11.2011.
[5] USFDA Food additive status list, Color Additives in Food, and Everything added to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EAFUS).
[6] GB 2760-2014. 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7] Standards for use, according to use categories.  Effective from September 26, 2016.
[8]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 Candidate list of 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 for authorization. https://echa.europa.eu/candidate-list-table
[9] Nature. 2013, 498-503; doi:10.1038/nature12111.
[10] Bioscience Reports.  2017, 37 BSR20170199.  DOI: 10.1042/BSR20170199
[11] Food Chem Toxicol. 2016 Oct;96:107-16. doi: 10.1016/j.fct.2016.07.033.
[12]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1014 (2016) 31–3611
[13] J Agric Food Chem. 2004 Aug 25;52(17):5463-71.
[14] Am J Vet Res. 2017 Aug;78(8):965-968. doi: 10.2460/ajvr.78.8.965.
[15] Evaluations of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JECFA). Estragiol-17beta. 2000. Available at: http://apps.who.int/food-additives-contaminants-jecfa-database/chemical.aspx?chemID=1835
[16] General and Comparative Endocrinology 187 (2013) 15–22.
[17] WHO & UNEP. State of the science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012
[18]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nd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15 – 2020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8th Edition. December 2015.
[19] Salmonella and Eggs. https://www.cdc.gov/features/salmonellaeggs/index.html
[20] A Better Way to Pasteurize Eggs. https://www.ars.usda.gov/news-events/news/research-news/2017/a-better-way-to-pasteurize-eggs/
" target="_blank">雞蛋「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新聞發佈會
四成面霜樣本於生物毒性測試表現不合格 當中發現國際禁用成分   長期攝入可誘發女性生殖器官相關癌症 水中銀推面霜「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香港,2018年3月13日) 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的小魚親測平台(www.fishqc.com) 繼過去9期檢測發佈,包括食用油、BB霜、即溶咖啡、面霜、雪糕、潤唇膏、牛奶、唇膏及嬰兒奶粉後,繼續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轉基因鯖鱂魚」及「斑馬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為市面30個面霜品牌,共30款面霜樣本進行檢測。獨立第三方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按照與水中銀約定的工作步驟和範圍,對此小魚親測報告內測試的產品樣本按小魚親測標準的分類(綠、黃、紅魚),和小魚發現部份內的數據,跟水中銀提供的小魚測試的數據作比較。結果顯示,於樣本安全測試中,17個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1個樣本為黃魚(代表基本合格),12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團隊於成分篩查中發現有多個樣本含國際禁用成分、釋放致癌物成分及已知類雌激素成分。其中,類雌激素成分已獲多份國際研究證實容易被身體吸收,於母乳、乳房組織、臍帶血甚至胎盤中發現,禍延下代。水中銀建議市民於選購面霜時,加倍留意產品成分列表,選購功效較基本,少防腐、防曬、香料、酒精等成分的面霜。   面霜中的化學成分可「傷面」     水中銀透過嶄新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助檢測 隨著皮膚年齡增長、季節轉變,肌膚容易出現細紋、乾痕,脫皮等情況,適量塗上面霜可為面部肌膚注入水分,長效保養。然而,市面產品琳瑯滿目,除按品牌喜好、膚質及價格外,部分人更著重包裝標示的添加功能,如緊緻、保濕、美白、抗氧、抗敏舒緩、防曬等,用途廣泛。然而,市民或忽略添加功能所涉及的化學物質,長期攝入可構成嚴重健康風險。有見及此,水中銀於2017年7月至8月期間,於本港屈臣氏、專櫃、網上平台(京東,天貓)抽樣搜集了30個知名面霜品牌,共30款面霜樣本作魚胚胎毒性檢測,當中包括SK-II、Estee Lauder、Laneige,FANCL等。 水中銀以專利魚胚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為面霜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綠魚—黃魚—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其安全屬性。「小魚親測」參考歐盟[1]、美國[2]、中國[3]及日本[4]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安全標準,以及歐洲化學品管理署 (ECHA)列出的高度關注物質列表 (SVHC) [5],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
  • 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 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 黃魚代表「基本合格」,產品於慢性毒物檢測中表現理想,於急性或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消費者選購時要謹慎;
  • 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 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中價面霜的安全性較低、高價格優勝     品牌所在地與生產地結果存差異 「小魚親測」檢測結果顯示,於30個面霜樣本安全測試中,17個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1個樣本為黃魚(代表基本合格),12 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 價格而言,於採購的 30個樣本中,價格平均數為 6.5港元/克。價格最低為 0.1港 元/克,最高為50港元/克,相差近500倍。 價格在3.0港元/克以下的樣本共10個,有3個(30%)為綠魚,7個(70%)為紅魚; 價格介乎 3.0港元/克至 5.8 港元/克的樣本共 10個,8個(80%)為綠魚,2個(20%)為紅魚; 價格在 6.0港元/克以上的樣本共 10個,6個(60%)為綠魚,1個(10%)為黃魚,3個 (30%)為紅魚。 總括而言,中價面霜的安全性較低、高價格優勝,當中八成樣本通過安全檢測,被評為綠魚;低、高價面霜的紅魚比例分別為七成及三成,建議市民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面霜品牌所在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來自亞洲、歐洲、美洲及大洋洲。 來自亞洲(中國、日本,韓國)的樣本共 15個,12個(80%)為綠魚, 3個(20%)為紅魚;歐洲(法國,英國)的樣本共6個,3個(50%)為綠魚, 3 個(50%)為紅魚;美洲(美國)的樣本共7 個,2 個(29%) 為綠魚,5 個(71%)為紅魚;大洋洲(澳洲,紐西蘭)的樣本共2 個,1 個(50%) 為黃魚,1 個(50%)為紅魚。 面霜樣本生產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產自亞洲、歐洲、美洲及大洋洲。 30個樣本中,18個產自亞洲(中國、日本、韓國、印尼) ,12個為綠魚 (67%),6個為紅魚 (33%);5個(100%)產自歐洲(法國,英國) ,3個為綠魚 (60%),2個為紅魚 (40%)均為綠魚;5個產自美洲(美國) ,2 個(40%)為綠魚,3個(60%)為紅魚;2個產自大洋洲(澳洲,紐西蘭),1 個(50%) 為黃魚,1 個(50%)為紅魚。 總括來說,面霜所在地與生產地的結果有差異,由於個別地區只有少量樣本,結果並不足以反映兩者在安全性上的區別。然而,亞洲及歐洲樣本的整體表現平穩,市民可多加關注。   部分面霜樣本含Paraben類防腐劑     可誘發生殖器官相關癌症甚至令胎兒發育畸形 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表示:「是次面霜樣本檢測分別用了斑馬魚胚胎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作急性及慢性毒物測試。於斑馬魚胚胎急性毒物測試中,2個樣本未能通過檢測。團隊於顯微鏡下,觀察到斑馬魚胚胎在接觸面霜樣本中的急性有毒物質後,出現發育異常,包括血液凝結、心臟水腫,嚴重情況下有魚胚胎直接死亡。斑馬魚胚胎的發育過程模擬人類,其一天的發育等同胎兒發育12週(三個月),其組織和器官,包括心臟、骨骼、胰腺,腎臟等的功能與人類一致,生理反應也相同[6]。斑馬魚和人類致病相關基因亦擁有高達84%的相似度[7],多項研究已證實,對斑馬魚胚胎發育有影響的有毒物質,對人類也構成高度健康風險[8],包括心血管毛病,骨骼異常發育等。 另於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慢性毒物測試中, 6個樣本未能通過檢測。當轉基因魚胚胎遇到面霜中的慢性毒物(類雌激素)時,其肝臟呈現綠色熒光,熒光強度能夠量化樣本中的有毒物質。 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已表明,類雌激素可能引發人體各種疾病,如癌症(乳癌、卵巢癌、子宮癌、宮頸癌,甲狀腺癌等)、生殖能力下降、神經系統紊亂、糖尿病等健康問題[9]。」 「對於是次檢測結果,我們早有預料,因為部分面霜樣本發現含化學防腐劑成分,於單獨或混合效應下會增加樣本毒性。團隊於成分篩查中發現18個樣本含有不同化學防腐劑成分,當中6個樣本更包含國際禁用成分:羥苯異丁酯(isobutylparaben) (出現於1個樣本)於2014年及2015年分別被歐盟[10]及中國[11]禁用;甲基異噻唑啉酮 (Methylisothiazolinone, MI )(出現 於3個樣本)於2016年被歐盟列為禁用10成分;紅色四號 (ci 14700 / red 4)於2009年被歐盟10列為禁用成分;橙色四號(Orange 4)被美國[12]列為禁用成分。另外,面霜樣本亦發現含有其他常用防腐劑如丁羥甲苯 (Butylated hydroxytoluene,BHT)(出現於2個樣本) 、二羥甲基二甲基乙內醯脲(DMDMH) (出現於1個樣本) 及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類防腐劑(出現於11個樣本)等。丁羥甲苯可引起皮膚炎及過敏症狀[13],有國際毒理研究指出過量攝入有機會令肺癌腫瘤加速增長[14]。歐盟化妝品及非食品科學委員會亦證實二羥甲基二甲基乙內醯脲可釋放甲醛致癌物,刺激皮膚,長期大量攝入可誘發癌症。丁羥甲苯及對羥基苯甲酸酯均屬已知類雌激素,可引發上述提及過的疾病,包括癌症,而懷孕婦女更有機會把身體所吸收的類雌激素物質傳給下一代。科學研究已證實,這些物質可於母乳[15]、乳房組織[16]、臍帶血[17]甚至胎盤[18]被發現,並經胎兒的腦部、呼吸系統、腸道,皮膚等吸入,令胎兒發育畸形甚至於日後出現兒童性早熟、癡肥等健康問題。」 杜偉樑先生指出,現時本港有關化妝品安全法規仍未成熟,其他國家早已為Paraben類防腐劑的使用進行修訂。丹麥從2012年開始禁用Paraben類防腐劑於兒童產品,成為第一個禁用國家[19]。歐盟化妝品法規《EC1223/2009》1及中國《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3分別於2014年及2015年起禁用5種paraben類防腐劑,包括Isopropylparaben, Isobutylparaben, Phenylparaben, Benzylparaben和Pentylparaben。現時,Propylparaben 和 Methylparaben是製造商最廣泛使用的paraben類防腐劑,市民可多加留意產品上的成分標籤,小心選購。 順帶一提,面霜樣本中亦發現致敏香料成分(出現於6個樣本)及石蠟(出現於3個樣本)。香料如丁香酚 ( Eugenol Eugenol ) 、香豆素 (Coumarin ) 、羥基香茅醛 ( hydroxycitronellal)、 香葉醇 (Geraniol )、香茅醇 (Citronellol)、苯甲醇( Benzyl Alcohol)、 苯甲酸苄酯 (Benzyl Benzoate) 、檸檬醛 (Citral ) , 水楊酸苄酯 ( Benzyl salicylate ) 、 d-檸檬油精 (D-limonene limonene )等均屬已知過敏香料[20],用以提升芳香效果,卻有機會導致皮膚過敏、痕癢 ,甚至色素性化妝品皮炎( pigmented cosmetic dermatitis )。石蠟如Petroleum jelly,petrolatum、礦脂,礦油等,是一種平價及通用的保濕物質,然而保濕功能較差,未能有效鎖住水分,唇部皮膚因較其他皮膚組織幼嫩,容易致敏。   世衛列雌激素為「一級致癌物」     認清成分標籤上的添加化學成分以保護肌膚 皮膚科專科醫生許紹基醫生指出,大眾經常聽到的雌激素,主要是女性卵巢分泌的荷爾蒙[21]。除了自身分泌,現時有不少化學物質如Paraben類防腐劑,化學防曬成分等,其化學結構與雌激素類似,當進入人體後會模擬雌激素對器官及組織造成的影響,這些化學物質被統稱為「類雌激素」[22]。皮膚本身有許多雌激素受體 (receptors),從體外攝入的類雌激素可促進細胞增生,令皮膚變得更滋潤、有彈性,但其副作用亦影響深遠。長期攝取可誘發癌症如乳癌[23]、卵巢癌[24]、前列腺癌[25],降低生殖能力[26]、增加中風[27]的機會。另外,孕婦、嬰兒、發育中的兒童及青少年是較容易受內分泌干擾物(如類雌激素)影響的群體,可干擾內分泌系統,破壞生理平衡,造成癡肥、加速早熟,女性更會造成月經紊亂9。為此,世衛早於2012年已把雌激素列入「一級致癌物」[28]。醫生表示,雌激素主要透過口服或外敷途徑進入身體,部分需要透過雌激素治療的病人應按從醫生指示攝取適當分量,定期跟進。 許紹基醫生解釋,面霜的主要作用是模仿皮膚天然屏障,在皮膚表面形成薄膜,減少水分經皮膚表面流失,同時補充水分。良好的面霜必須具備保濕、柔軟等效能。保濕劑可以幫助皮膚吸收水分,深入滋潤真皮層,最長見的為丙二醇(propylene glcol)、甘油(glcerin),丁二醇(butylene glycol)。柔潤劑亦經常被加入面霜,用以撫平皮膚表面,讓肌膚變得柔軟及有彈性,較常見的成分為乳木果油(jojoba oil)或石蠟(wax)。另外,有些面霜會加入天然或合成防腐劑,事實上,防腐劑的作用是延遲細菌生長或化學變化引起的腐壞,對產品起一定保護性。然而,防腐劑亦有好壞之分,市民須認清有害防腐劑成分(Paraben類防腐劑),並多加留意面霜的成分標籤,看清位列較前的主要成分(代表在配方中佔的比例越高),避免當中一些添加成分如香料(Fragrance) ,酒精(alcohol, alcohol denat)等,並按自己的膚質及產品功能作合適選擇。 許紹基醫生提醒市民,若皮膚本身較敏感或有濕疹,宜選擇不含刺激性成分如香料、酒精、防腐劑或化學防曬劑等添加物的面霜。凡試用新品牌面霜,可先塗抹於手背或前臂內側的幼嫩皮膚上,停留大概30分鐘,若沒有出現敏感反應、紅疹或皮膚灼熱的感覺,可放心使用。另外,兒童的肌膚較幼嫩敏感,有些家長為滋潤其面頰,會塗上成人面霜。可是,有些成人面霜內含香料,防腐劑等化學成分,容易引起皮膚敏感或濕疹復發,嚴重可引致接觸性皮炎。家長應避免使用於兒童肌膚上,並應揀選成分簡單的兒童專用乳霜。一般而言,每日護理皮膚兩次便足夠,但由於本港濕度高,面霜較容易隨汗水流走,若排汗多,特別乾燥日子或是進行水上活動,應多補塗,滋潤面頰,但切忌厚塗,增加毛孔阻塞的機會。 市民可登上小魚親測(
www.fishqc.com),檢示通過急性、慢性毒檢測與及禁用成分篩查的『 綠魚』產品,作更安心的購買選擇。」  

—完—

 
參考文獻:
[1] Regulation (EC) No 1223/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30 November 2009 on cosmetic product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342/59.  22.12.2009.
[2] USFDA Summary of colour additives for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foods, drugs, cosmetics, and medical devices; Prohibited & Restricted Ingredients.
[3] 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 2015版.
[4] Standards for Cosmetics.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Notification No. 331 of 2000.
[5]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 Candidate list of 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 for authorization. https://echa.europa.eu/candidate-list-table
[6] Disease Models & Mechanisms. 2014, 7: 745-754.
[7] Nature. 2013, 498-503; doi:10.1038/nature12111.
[8] Bioscience Reports.  2017, 37 BSR20170199.  DOI: 10.1042/BSR20170199
[9] WHO & UNEP. State of the science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012
[10] EC No .358/2014. Commission Regulation (EU) No 358/2014 of 9 April 2014 amending Annexes II and V to Regulation (EC) No 1223/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cosmetic products.
[11] 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 2015版.
[12] USFDA, Status of color additives. December 2015.
[13] EFSA Journal 2012;10(3):2588.
[14] Toxicology. 2001, 169: 1–15.
[15] Chimia 2008, 62: 345-351.
[16] Journal of Applied Toxicology. 2012, 32(3):219-232.
[17] Talanta. 2011, 84, 702-709.
[18] 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 2013, 461-462, 214-221.
[19] http://healthland.time.com/2010/12/22/parabens-outlawed-in-childrens-products-in-denmark/
[20] SCCS/1459/11. Opinion on fragrance allergens in cosmetic products. European Union. 2011.
[21] Trends Mol Med. 2013 Mar; 19(3): 197–209.
[22]Med Sci Monit. 2009 Jun;15(6):RA137-45.
[23] Cancer Lett. 2015. 356 (2 Pt A): 231-243.
[24] Int J Cancer. 2014. 134: 2414-2423.
[25] Expert Rev Endocrinol Metab. 2011 May; 6(3): 437–451.
[26] PLoS Genet 13(7): e1006885
[27] Climacteric. 2012 Jun; 15(3): 229–234.
[28] http://monographs.iarc.fr/ENG/Classification/List_of_Classifications.pdf
" target="_blank">面霜「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新聞發佈會
水中銀公佈較大嬰兒奶粉「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香港,201822) 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的小魚親測平台(www.fishqc.com) 2017年共8期檢測發佈,包括食用油、BB霜、即溶咖啡、防曬霜、雪糕、潤唇膏、牛奶及唇膏後,將以奶粉作本年起首,繼續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轉基因鯖鱂魚」及「斑馬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為市面11個奶粉品牌,共16款奶粉樣本進行首輪檢測。是次檢測主要聚焦於較大嬰兒配方奶粉,亦即2號奶粉,適合6-12個月大的嬰兒。結果顯示,所有抽樣奶粉均通過安全檢測要求,當中14個樣本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2個樣本為黃魚(代表基本合格)。是次產品安全評級之別在於三重測試中的斑馬魚胚胎急性毒物測試,根據國際多份毒理研究報告及產品數據庫資料支持,懷疑是樣本當中一些主要成分於單獨或混合效應下產生了毒性反應,建議消費者選購奶粉時認著綠魚標誌。 市面標準生產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多以牛乳提煉,並參考母乳所涵蓋的營養成分加工製成。現時,本港售賣的嬰幼兒奶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尤以較大嬰兒配方奶粉的銷售及廣告宣傳佔多。由於所有進口奶粉必須符合國際標準或製造商所在地之嬰幼兒配方奶粉標準,故各大品牌的奶粉成分差別不遠。水中銀於201712月至20181月期間,於本港萬寧、屈臣氏、荷花親子專門店及藥房抽樣搜集了11個知名奶粉品牌,包括美贊臣、美素佳兒、雅培、牛欄牌、惠氏等,共16款較大嬰兒配方組別的奶粉樣本(即2號奶粉,適合6-12個月大的嬰兒),當中三個樣本註明適合0-12個月(2個)及6-18個月(1個)大嬰幼兒食用。 水中銀以專利魚胚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為奶粉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綠魚—黃魚—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其安全屬性。「小魚親測」參考世界衛生組織1, 2, 3、歐盟4,5,6,7,8、美國9、中國10,11,12,13及日本14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安全標準,以及歐洲化學品管理署(ECHA)列出的高度關注物質列表(SVHC) 15,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黃魚代表「基本合格」,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消費者選購時要謹慎;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較大嬰兒奶粉樣本整體表現理想    奶成分和植物油的質量有機會影響毒性評級 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指出,是次抽樣的奶粉樣本平均價格為43港元/100克,最高價格為62港元/100克,最低價格為26港元/100克,相差超兩倍。產品生產地而言,抽樣分別來自德國、丹麥、荷蘭、新西蘭、愛爾蘭、中國及日本,全部均在本港發售。品牌所在地而言,抽樣分別來自荷蘭、德國、美國、中國、英國、瑞士及日本。 杜偉樑先生表示:「奶粉樣本檢測分別用了斑馬魚胚胎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作急性及慢性毒物測試。於斑馬魚胚胎急性毒物測試中,團隊參考了內部嬰幼兒奶粉數據庫所訂立的安全線,得出以下結果:14個(87.5%)樣本被列入綠魚,2個(12.5%)為黃魚。於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慢性毒物測試中,所有樣本均符合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立的安全線,並未探測到會導致魚胚胎肝臟呈綠色熒光的有毒物質(類雌激素)。另於成分篩查中,根據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的《嬰兒配方及特殊醫用嬰兒配方食品標準》、《較大嬰兒配方食品法典標準》、歐盟、中國、美國及日本等有關嬰幼兒配方食品的安全標準,並未發現樣本含禁用及高度關注成分。」 杜偉樑先生強調:「是次奶粉檢測結果整體理想。然而,奶粉仍見綠魚及黃魚安全評級之別,乃檢測樣本得出的急性毒水平所致,當中無疑是一些成分單獨或混合產生了毒性反應。」根據歐洲16、美國17及本地18的食品標籤法規,各種配料、成分須按其用於食品包裝時所佔的重量或體積,由大至小依次表列。從奶粉成分標籤所見,奶成分(如脫脂奶及牛奶固體等)位列前方。根據去年牛奶及牛奶飲品抽樣結果發現,牛奶的毒性參差,而近年多份國際有關牛奶毒理研究報告證實,牛奶中存在其他毒性風險,包括已知的黴菌素(如黃曲霉素)污染19、獸藥殘留20,21、農藥殘留22,23及其他未知污染如三聚氰胺24,我們有理由相信受污染的牛奶是增加毒性的元兇之一。另外,奶粉的另一主要成分為脂肪,通常是不同植物油(如大豆油、葵花籽油、椰子油、菜籽油及棕櫚油等)混合組成。「根據水中銀食用油數據庫所得,椰子油、葵花籽油、菜籽油及棕櫚油均在食用油安全測試中低於平均水平,可見植物油亦有機會增加毒性風險。建議消費者審慎購買通過三重檢測的『綠魚』評級奶粉,多一份保障。」杜偉樑先生補充。 選擇不同型號配方奶粉要審慎         產品宣傳加入的其他成分非嬰幼兒成長必需 註冊營養師李德勝先生表示:「母乳是嬰兒首選的營養來源,能覆蓋初生嬰兒首半年發展需要的所有營養素。然而,若母親未能餵哺母乳,可選擇合適的嬰幼兒奶粉取替。一般而言,初生至6個月大的嬰兒,可飲用以牛奶製成的『初生嬰兒配方』奶粉,但謹記不可胡亂食用高蛋白『較大嬰兒配方』,因為高蛋白奶粉對新生嬰兒的腎臟造成負荷,可引致腸道炎甚或是腦部受損的情況。6至12個月大的嬰兒可視乎各方面發展狀況選擇初生至6個月『初生嬰兒配方』或6-12個月『較大嬰兒配方』。初期,奶仍是主要營養來源,當引進流質及固體食物(輔食)並逐漸增加分量後,可逐步減少奶分量。一歲後,均衡及多樣化的固體食物能取代奶成為主要食糧,幼兒可轉飲全脂牛奶(以超高溫處理 UHT Processed),補充足夠脂肪幫助成長。」李德勝先生提醒,經高溫處理的牛奶可致使當中的水溶性維他命流失,減少營養吸收。另外,由於嬰兒的免疫系統並未發展成熟,容易對牛奶的蛋白質出現過敏症狀如濕疹,建議牛奶過敏、腸胃敏感及乳糖不耐受者均可選擇以豆奶代替。  李德勝先生續指,奶粉的主要營養成分為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他命及礦物質,能通過國際標準大規模生產的奶粉均含有最基本的營養素。然而,市面有些奶粉標榜加入必須成分以外的其他成分,以模仿母乳的營養成分或配合嬰兒發展需要,如益生菌(probiotic)、核苷酸(nucleotide)、牛磺酸(taurine)、氨基酸(amino acids)、低聚糖(oligosaccharides),多聚糖(polysaccharides)和聚葡萄糖(polyglucose)等,其實是非必要成分。「奶粉所標榜的添加成分未必越多越好,因為某部分添加成分的含量其實很少,另外有些添加成分屬合成而不是天然,如維他命A、B或C,嬰幼兒未必能夠完全吸收合成成分。因此,家長可按常根據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選購含均衡營養素的奶粉。奶粉中亦常加入標準分量的添加劑,如乳化劑、穩定劑及酸度調節等,對嬰兒食用無害,家長無須擔心。」  

-完-

 
參考文獻:
1 CODEX STAN 192-1995. General Standard for Food Additives.
2 CODEX STAN 156 – 1987 (Revision: 2017).  Codex Alimentarius. Standard for follow-up formula.
3 CODEX STAN 72 – 1981 (Revision: 2007).  Codex Alimentarius. Standard for infant formula and formulas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s intended for infants.
4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6 December 2008 on food additive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354/16. 31.12.2008.
5 Commission Regulation (EU) No 1130/2011 of 11 November 2011. amending Annex III to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food additives by establishing a Union list of food additives approved for use in food additives, food enzymes, food flavourings and nutrient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295/178. 12.11.2011.
6 Commission Regulation (EU) No 1129/2011 of 11 November 2011, amending Annex II to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by establishing a Union list of food additive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295/1. 12.11.2011.
7 Regulation (EU) No 609/2013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2 June 2013 on food intended fo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food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s, and total diet replacement for weight control.
8 Commission delegated regulation (EU) 2016/127 of 25 September 2015.
9 USFDA Food additive status list, Color Additives in Food, and Everything added to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EAFUS).
10 GB 2760-2014. 食品安全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
11 GB 10767-2010 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食品
12 GB 14880-2012 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
13 GB 10765-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嬰兒配方食品
14 Standards for use, according to use categories.  Effective from September 26, 2016.
15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 Candidate list of 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 for authorization.
16 CFR 101.4(a).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Food; designation of ingredients.
17 Food and Drugs (Composition and Labelling) Regulations (Cap.132W).
18 Regulation (EU) No 1169/2011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of 25 October 2011. Official J Eur Union. L 304/18.  22.11.2011.
19 Jawaid S et al. Contamination profile of aflatoxin M1 residues in milk supply chain of Sindh, Parkistan. Toxicology Report. 2015, 2: 141801422.
20 Rama A et al. Assessment of antibacterial drug residues in milk for consumption in Kosovo. 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 2017. 25: 525-532.
21 Han RW et al. Survey of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 in raw milk in Hebei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  2017. 1890-1896.
" target="_blank">較大嬰兒奶粉「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新聞發佈會
過八成唇膏通過生物毒性測試 當中過半含防腐劑 部分屬類雌激素可禍延下代導致胎兒發育畸形 水中銀推唇膏「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香港,20171214)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的小魚親測平台(www.fishqc.com) 繼早前食用油、BB霜、即溶咖啡、防曬霜、雪糕、牛奶檢測發佈後,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斑馬魚」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為市面31款暢銷唇膏樣本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於樣本安全測試中,23個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3個樣本為黃魚(代表基本合格)5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毒性超標最高的歐洲唇膏樣本,於急性毒物測試中,毒性較同類型產品比較下所訂立的安全標準高出近17倍;另在慢性毒物測試中,該樣本亦表現出高毒性,導致所有測試魚胚胎死亡。團隊於成分篩查發現近半數唇膏含有不同化學防腐劑成分,然而這些類雌激素物質容易被身體吸收,可於母乳、乳房組織、臍帶血甚至胎盤被發現,禍延後代。另有部分產品添加石蠟、香料,可刺激皮膚,嚴重或引致急性過敏性唇炎。水中銀建議市民於選購唇膏時加倍留意產品成分列表,選購功效較基本、少添加成分的唇膏。

唇膏或含有害化學成分 水中銀透過嶄新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助檢測

每位女士的化妝袋內都會擁有一支唇膏,一年四季任何場合,唇膏都是裝扮的好幫手。然而,消費者於購買時,一般只會留意唇膏的牌子、顏色、閃亮效果、香味,水潤性等元素,忽略產品標籤上列舉的化學添加成分。唇膏作為女士的隨身物品,當中的有害化學成分必須細心留意,以免長期過量攝入增加健康危機。水中銀於本年4 月至8 月期間,從各大化妝品品牌專櫃、屈臣氏、網上平台(京東,天貓)選購了 23個品牌,共 31個唇膏樣本作魚胚胎毒性檢 測,當中包括了國際知名品牌如 YVES SAINT LAURENTL'Oréal, Shu UemuraCHANELMaybellineREVLONMax FactorInnisfree等。 水中銀以專利魚胚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為唇膏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綠魚黃魚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安全屬性。「小魚親測」參考、歐盟1、美國2、中國3及日本4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安全標準,以及歐洲化學品管理署 (ECHA)列出的高度關注物質列表 (SVHC) 5,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 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黃魚代表「基本合格」,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消費者選購時要謹慎; 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低價唇膏的安全性較中、高價格優勝 亞洲品牌多被列入綠魚

「小魚親測」檢測結果顯示,於31個唇膏樣本安全測試中,23 個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 )3個樣本為黃魚(代表基本合格)5 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 價格而言,於採購的 31 個樣本當中,價格的平均數為 62.3港元/克。價格最低為 22.9 /克,最高為 210.5港元/克,相差超 9倍。 價格在35港元/克以下的樣本共12個,有10(83%)為綠魚,1(8%)為黃魚,1(8%)為紅魚;價格介乎 35港元/克至 80 港元/克的樣本共 9 個,7(78%)為綠魚,2 (22%)為紅魚; 價格超過 80 港元/克的樣本共 10 個,6 (60%)為綠魚,2 (20%)為黃魚,2 (20%)為紅魚。 總括而言,低價唇膏的安全性較中、高價格優勝,當中超過八成樣本通過安全檢測,被評為綠魚;中、高價唇膏的紅魚比例達兩成,建議市民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唇膏品牌所在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來自亞洲、歐洲及美洲。 來自亞洲(中國、日本,韓國)的樣本共 6 個,6(100%)均為綠魚;歐洲(法國,意大利)的樣本共14個,10(71%)為綠魚, 4 (29%)為紅魚;美洲(美國)的樣本共11 個,7 (64%) 為綠魚,3 (27%)為黃魚,1 (9%)為紅魚。 唇膏生產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產自中國、韓國、日本、意大利、比利時、愛爾蘭、法國、加拿大及美國。31 個樣本中,11個產自亞洲(中國、日本,韓國) 10個為綠魚 (91%)1個為紅魚 (9%)16 個產自歐洲(法國、意大利、比利時,愛爾蘭) 11(69%)為綠魚、2(13%)為黃魚,3個為紅魚(19%)4個產自美洲(美國,加拿大) 2 (50%)為綠魚,1 (25%)為黃魚,1(25%)為紅魚。 總括來說,就品牌所在地,亞洲相比歐洲及美洲的表現優秀,全部亞洲品牌樣本均被評為綠魚;就唇膏生產地,與品牌所在地結果相若,亞洲表現較歐美理想。

部分唇膏於急性及慢性毒物檢測呈陽性 當中有防腐劑屬類雌激素可導致胎兒發育畸形

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表示:「是次唇膏樣本檢測分別用了斑馬魚胚胎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作急性及慢性毒物測試。於斑馬魚胚胎急性毒物測試中,3個樣本未能通過檢測。斑馬魚和人類致病相關基因擁有高達84%的相似度6,其組織和器官,包括心臟、骨骼、胰腺,腎臟等與人類類似,多項研究已證實,對斑馬魚胚胎發育有影響的有毒物質,對人類也構成高度健康風險7,包括心血管毛病,骨骼異常發育等。值得提及,斑馬魚胚胎的發育過程模擬人類,其一天的發育等同胎兒發育12(三個月) 團隊於顯微鏡下,觀察到斑馬魚胚胎在接觸唇膏樣本中的急性有毒物質後,出現發育異常,包括血液凝結、心臟水腫,嚴重情況下測試的魚胚胎直接死亡。即使科研仍有待印證具體疾病,其與人類的關連足夠證實有問題的產品暴露於急性毒下所帶來的潛在健康風險。」杜偉樑先生指出,急性毒超標最高的歐洲唇膏樣本,其毒性較水中銀根據同類型產品之生物數據庫所訂立的安全標準高出近17倍。 另於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慢性毒物測試中, 5個樣本未能通過檢測。當轉基因魚胚胎遇到唇膏中的慢性毒物(類雌激素)時,其肝臟會呈現綠色熒光,熒光強度能夠量化有毒物質,在嚴重情況下魚胚胎或會直接死亡。團隊於顯微鏡下,觀察到同一歐洲樣本於慢性毒物測試中亦表現出高毒性,令所有測試魚胚胎死亡。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已表明,類雌激素可能引發人體各種疾病,如癌症(乳腺癌、睪丸癌,前列腺癌)、生殖能力下降、神經系統紊亂、糖尿病等健康問題8。懷孕婦女更有機會把身體所吸收的類雌激素物質傳給下一代。科學研究已證實,這些物質可於母乳9、乳房組織10、臍帶血11甚至胎盤12被發現,並經胎兒的腦部、呼吸系統、腸道,皮膚等吸入,令胎兒發育畸形甚至於日後出現兒童性早熟、癡肥等健康問題。 水中銀首席技術官兼歐盟及英國註冊毒理學家陳雪平博士指出,團隊於唇膏樣本成份列 表中, 發現20個樣本分別含有不同化學防腐劑成分,譬如說較常見的丁羥甲苯 (Butylated hydroxytoluene BHT)(出現於 12個樣本 )及對羥基苯甲酸酯 (Paraben)類防腐劑(出現於 2個樣本 )。防腐劑成分有機會令皮膚致敏,「愈 塗愈痕」 。多國早已為 paraben類防腐劑的使用進行修訂。丹麥從 2012年開始禁用 年開始禁用Paraben類防腐劑於兒童產品,成為第一個禁用國家13。歐盟化妝品法規 EC 1223 /2009 1及中國《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3分別於 2014 年及 2015年起禁用 5 paraben類防腐劑,包括 Isopropylparaben, Isobutylparaben, Phenylparaben, Benzylparaben Pentylparaben。現時,Propylparaben Methylparaben是製造商最廣泛使用的paraben類防腐劑 ,市民可多加留意產品上的成分標籤,小心選購 另外,唇膏樣本中最常見的化學成分包括色素 (出現於 31 個樣本 )、香料 (出現於 8個樣本 )及石蠟 (出現於 7個樣本 )。色素如 藍色 1(CI 42090;出現於 21個樣本 )、檸檬黃 (CI 19140;出現於 20 個樣本 ),紅色 30 (CI 73360;出現於 10 個樣本 )等,用以提升色澤 卻有機會增加皮膚過敏反應甚或引致皮膚色素沉澱問題。香料如葉醇 (Geraniol)、羥基香茅醛 (hydroxycitronellal)、香茅醇 (Citronellol)、芳樟醇 (Linalool)、苯甲醇 (BenzylAlcohol)、苯甲酸苄酯,  (Benzyl Benzoate )等均屬已知過敏香料14,用以提升芳香效果。石蠟如 Petroleum jellypetrolatum、礦脂,礦油等,是一種平價及通用的保濕物質,然而保濕功能較差,未有效鎖住水分 ,唇部皮膚因較其他組織幼嫩容易致敏。 唇膏的添加化學成分或會引起過敏反應 須妥善存放唇膏並保護嘴唇 皮膚科專科醫生蔣頌儀醫生解釋:「Parabens類防腐劑常用於各類化妝護膚品中,包括唇膏,以抑制細菌和真菌生長,防止味道或顏色改變。本港天氣潮濕,唇膏容易於包裝上標示的到期日前變壞,故此唇膏與其他彩妝一樣,有機會添加較多防腐劑以延長使用期限。然而,愈濕潤的產品愈容易『種菌』,例如唇膏、粉底液,遮瑕膏等。故此於使用前應先檢查清楚唇膏有否變得黏稀,或受潮影響於表面形成白點,以免於使用變質的唇膏後有機會令皮膚受細菌感染或出現毛囊炎。Parabens類防腐劑屬高度致敏原,嘴唇乾燥及有傷口人士並不建議使用,因有機會導致嘴部皮膚痕癢、紅腫及發炎。」 蔣頌儀醫生指出,唇膏較常添加由石油及礦石提煉出來的礦物油,有滋潤的功效,然而因其分子較皮膚表層的毛孔大,令皮膚不能透氣,容易堵塞毛孔。另外,石油提煉過程若處理不當,有機會未能把當中的有毒物質如重金屬或有機致癌物過濾,直接被皮膚吸收,嚴重可引致急性過敏性唇炎。蔣頌儀醫生建議市民盡量避免把化妝品存放在高溫、濕潤的地方,如檯燈旁邊或是浴室,增加接觸細菌機會,令產品提早變質。於睡覺前亦應妥善卸妝,減低殘留化妝品對嘴唇的傷害。另外,塗抹有色唇膏前,可先塗一層潤唇膏,以起阻隔作用,減低對嘴唇的刺激。凡試用新唇膏,可先塗抹於手背或前臂內側的幼嫩皮膚上,停留大概30分鐘,若沒有出現敏感反應或紅疹,可放心使用。醫生提醒,如嘴唇或旁邊皮膚出現敏感狀況,例如痕癢、出紅疹,發炎等便應立即停止使用該唇膏。若嘴唇容易過敏,應選購最基本、最簡單、少添加物的唇膏。 杜偉樑先生總結:「生物檢測是近年全球嶄新發展技術之一,我們祈望能夠與傳統化學檢測相輔相成,補足現時產品缺乏的生物毒性數據,洞悉更多已知及未被發現的有毒化學物質,免卻人體直接攝取。對於未能符合最高評分標準的『黃魚』及『紅魚』產品,品牌商及製造商責無旁貸,應積極作出產品改善,推動整體行業對產品安全的提升。市民可登上小魚親測(www.fishqc.com)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檢示通過急性毒物、慢性毒物檢測及成分篩查的『綠魚』產品,作更安心的購買選擇。」  

--

參考文獻:
1.         Regulation (EC) No 1223/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30 November 2009 on cosmetic product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342/59. 22.12.2009.
2.        USFDA Summary of colour additives for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foods, drugs, cosmetics, and medical devices; Prohibited & Restricted Ingredients.
3.        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 2015.
4.        Standards for Cosmetics.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Notification No. 331 of 2000.
5.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 Candidate list of 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 for authorization.        https://echa.europa.eu/candidate-list-table
6.        2013, 498-503; doi:10.1038/nature12111.
7.        Bioscience Reports. 2017, 37 BSR20170199. DOI: 10.1042/BSR20170199
8.        WHO & UNEP. State of the science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012
9.        Chimia 2008, 62: 345-351.
10.     Journal of Applied Toxicology. 2012, 32(3):219-232.
11.      Talanta. 2011, 84, 702-709.
12.      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 2013, 461-462, 214-221.
13.      http://healthland.time.com/2010/12/22/parabens-outlawed-in-childrens-products-in-denmark/
14.      SCCS/1459/11. Opinion on fragrance allergens in cosmetic products. European Union. 2011.
" target="_blank">唇膏「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新聞發佈會
近兩成牛奶產品於生物毒性測試表現不合格 牛奶的安全性比牛奶飲品高逾半倍   消費者難分辨兩者 水中銀公佈牛奶及牛奶飲品「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香港,2017年11月23日)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的小魚親測平台(www.fishqc.com) 繼早前六期檢測發佈,包括食用油、BB霜、即溶咖啡、防曬霜、雪糕及潤唇膏後,再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轉基因鯖鱂魚」及「斑馬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為市面29個牛奶品牌,共68款暢銷牛奶及牛奶飲品樣本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於樣本安全測試中,46個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10個樣本為黃魚(代表基本合格),12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樣本中超過三成屬牛奶飲品(即含食品添加劑或牛奶衍生的固體),當中有樣本加入高達13種添加成分,其整體安全性相對牛奶樣本低逾半倍。水中銀觀察所得,不少消費者均未注意到常飲用的「鮮奶」可區分為牛奶及牛奶飲品兩大類,建議消費者於購買前先瞭解產品包裝所標示的成分資料,審慎選購通過三重檢測的「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牛奶或含有毒化學成分   水中銀透過嶄新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助檢測 牛奶是每日營養攝取的重要一環,然而,市民於選購時,較常倚重牛奶的製造地方、脂肪比例(全脂、低脂,脫脂),味道等,未必留意到牛奶所劃分的種類。根據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牛奶分類指引,牛奶可按成分分為三大類:奶類(milk),指牛奶,包括忌廉及離脂奶,但不包括奶粉、煉奶、再造奶、水牛奶或山羊奶;奶類飲品(milk beverage),指將流質奶脂與從奶類衍生的其他固體合成的飲品,不論其中有無食物添加劑或其他物質;再造奶(reconstituted milk),指將奶類的成分,即奶脂及從奶類衍生的其他固體(不包括其他物質),與水混合而成的產品。 現時,香港主要出售奶類和奶類飲品,只有少數再造奶。是次測試樣本的分類主要按照樣本有否包含添加成分,分為兩類:牛奶(milk drink,牛奶為唯一成分)及牛奶飲品(milk drink / milk beverage,除牛奶外有其他成分,包括調製奶或再造奶)。水中銀於過去一年從本港各大超級市場(百佳、fusion by ParknShop、惠康,City’Super)及網上平台(京東,天貓)選購了29個牛奶品牌,共68款牛奶及牛奶飲品樣本作魚胚胎毒性檢測,當中包括本地及國際知名品牌如維記、雀巢牛奶公司、安怡、安佳Anchor、保利Pauls、哈維 Harvey Fresh,蒙牛等。 水中銀以專利魚胚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為牛奶及牛奶飲品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綠魚—黃魚—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其安全屬性。「小魚親測」參考世界衛生組織1、歐盟234、美國5、中國6及日本7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安全標準,以及歐洲化學品管理署(ECHA)列出的高度關注物質列表(SVHC) 8,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
  • 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 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 黃魚代表「基本合格」,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 消費者選購時要謹慎;
  • 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 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牛奶價格與安全性掛鉤  脫脂奶安全性較全脂及低脂  佳歐美整體表現較亞洲、大洋洲優勝 「小魚親測」檢測結果顯示,於68個牛奶樣本當中,46個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10個樣本為黃魚(代表基本合格),12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 價格而言,於採購的68個樣本當中,價格的平均數為2.6港元/100毫升。價格最低為1.1港元/100毫升,最高為10港元/100毫升,相差近9倍。 價格在2.6港元/100毫升以上的樣本共22個,綠魚佔17個(77%),黃魚佔3個(14%),紅魚佔2個(9%); 價格範圍在2港元/100毫升至2.6港元/100毫升的樣本共21個,綠魚佔14個(68%),黃魚佔2個(9%),紅魚佔5個(23%); 價格在2港元/100毫升以下的樣本共25個,綠魚佔15個(60%),黃魚佔5個(20%),紅魚佔5個(20%)。 總括而言,高價樣本的安全性相對低、中價樣本更勝一籌,近八成樣本被評為綠魚。 牛奶子品牌所在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來自亞洲(香港、中國、韓國、日本,印尼)、歐美(法國、德國、荷蘭、瑞士,美國),大洋洲(紐西蘭,澳洲)三大地區。 來自亞洲品牌的樣本共46個,29個(63%)為綠魚,9個(20%)為黃魚,8個(17%)為紅魚;歐美品牌的樣本共10個,8個(80%)為綠魚,2個(20%)為紅魚;大洋洲品牌的樣本共12個,9個(75%)為綠魚,1個(8%)為黃魚,2個(17%)為紅魚。 牛奶樣本生產地而言,分別產自亞洲(香港、中國、韓國、日本,印尼,越南)、歐美(法國、德國、瑞士,美國),大洋洲(紐西蘭,澳洲)三大地區。 產自亞洲的樣本共46個,28個(61%)為綠魚,9個(20%)為黃魚,9個(20%)為紅魚;歐美的樣本共9個,8個(89%)為綠魚,1個(11%)為紅魚;大洋洲的樣本共13個,10個(77%)為綠魚,1個(8%)為黃魚,2個(15%)為紅魚。 總括而言,不論是子品牌所在地或樣本生產地,歐美整體表現較亞洲及大洋洲優勝,達八成樣本被評為綠魚。 檢測另外發現,脫脂奶的整體安全性較全脂奶及低脂奶高。全脂奶的樣本共46個,28個(61%)為綠魚,9個(20%)為黃魚,9個(20%)為紅魚;低脂奶的樣本共14個,11個(79%)為綠魚,1個(7%)為黃魚,2個(14%)為紅魚;脫脂奶的樣本共8個,7個(88%)為綠魚, 1個(13%)為紅魚。  測試魚胚胎於急性毒物檢測中呈陽性反應   牛奶添加劑與牛奶污染物或是元兇 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表示:「是次牛奶樣本檢測分別用了斑馬魚胚胎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作急性及慢性毒物測試。於斑馬魚胚胎急性毒物測試中,46個(68%)樣本被列入綠魚,10個(15%)為黃魚,12個(18%)為紅魚。斑馬魚和人類致病相關基因擁有高達84%的相似度,對斑馬魚胚胎有毒的物質,對人類也構成高度健康風險。團隊於顯微鏡下,觀察到斑馬魚胚胎在接觸牛奶樣本中的急性有毒物質後,出現發育異常,包括血液凝結、心臟水腫,嚴重情況下測試的魚胚胎直接死亡。其中,急性毒超標最高的牛奶飲品樣本,較水中銀的安全標準高出近17倍。另外,於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慢性毒物測試中,所有樣本均通過檢測,並未發現樣本含超標類雌激素。」 杜偉樑先生續指:「從綠魚結果比較得出,牛奶樣本的安全性相對牛奶飲品樣本高逾半倍。於68個測試樣本中,45(66%)個被歸類為牛奶,23個(34%)為牛奶飲品。牛奶樣本中,35個(78%)為綠魚,5個(11%)為黃魚,5個(11%)為紅魚;牛奶飲品樣本中,11個(48%)為綠魚,5個(22%)為黃魚,7個(30%)為紅魚。 水中銀首席技術官兼歐盟及英國註冊毒理學家陳雪平博士解釋:「牛奶樣本發現有急性毒,可能跟當中添加的化學成分或者牛奶污染物有關。68個測試樣本中,23個含牛奶以外的添加成分,被歸類為牛奶飲品,當中14個含5到13種食品添加成分,包括乳化劑、穩定劑、增稠劑、營養劑、香料甚至色素等。最頻繁出現於牛奶飲品樣本中的添加成分為單、雙甘油脂肪酸酯 (乳化劑,出現於9個樣本)、微晶纖維素 (乳化劑、穩定劑,出現於7個樣本)、卡拉膠 (增稠劑,出現於6個樣本),六偏磷酸钠 (酸度調節劑、穩定劑,出現於5個樣本) 等。個別樣本亦包含碳酸鈣 (鈣補充劑)、葉黃素 (色素)、胭脂樹橙 (色素)、吐溫80 (乳化劑)等不同用途的添加成分。」 另外,樣本中亦分別發現營養補充劑維他命A (出現於5個樣本)、維他命D (出現於8個樣本)及維他命E (出現於4個樣本)。陳雪平博士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及多國法規,適當食用營養補充劑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然而,港人習慣長期服用保健食品補充所需營養,與食物中攝取的劑量計算一起,很可能會超出每日建議攝取量。舉例說明,維他命A具抗氧化功能,可以防腐,然而,醫學上已證實,過量攝取有機會影響脂肪代謝,導致肝臟毒性增加、中老年婦女骨質密度下降及容易骨折,甚至出現胎兒畸形9。挪威衛生部門於2012年已警告孕婦及哺乳婦女避免使用含維他命A的產品10。」 陳雪平博士指出,近年多份國際有關牛奶毒理研究報告證實,牛奶中存在其他毒性風險,包括已知的微生物污染、黴菌素(如黃曲霉素)污染11、獸藥殘留1213、農藥殘留1415及其他未知污染如三聚氰胺16牛奶添加成分降低營養價值   不同年齡體質有不同營養攝入需要  營養師李杏榆女士表示:「牛奶中的添加成分會降低其營養價值,並沒有添加必要。當牛奶飲品中的添加劑數目增加,奶含量亦會相應減少,人體所能攝取的營養如蛋白質及脂溶維他命亦會隨之降低。」  李杏榆女士指出,很多家長對嬰幼兒轉飲牛奶的年齡及種類存有猶豫。事實上,1歲以下嬰兒不應以牛奶取代母乳餵哺或嬰兒配方奶粉,因會阻礙蛋白質、鈉及鉀等營養攝取,影響成長及發育。若嬰兒對牛奶蛋白敏感,有機會產生過敏反應,包括皮膚、腸胃敏感,甚至哮喘;半歲幼兒可開始進食半固體食物,而1歲起可飲用全脂牛奶,以補充發育階段所需的額外能量及脂肪,達致身體及腦部發展需要。但若幼兒一直慣用母乳餵哺,未必能夠即時轉飲冷鮮奶,家長可循序漸進,以配方奶粉作替代,或可選擇其他奶類製成品,如芝士、乳酪等;2歲以上可飲用高鈣低脂牛奶;脫脂牛奶則須留待5歲以上,發展平衡的兒童。對於成人及長者,宜選擇較低脂的牛奶產品,並按照個人需要補充鈣質。 李杏榆女士提醒,牛奶攝入須視乎體質,並非人人適合。腸胃敏感、牛奶過敏及乳糖不耐受者均不適宜飲用牛奶。乳糖不耐受者可選擇無乳糖牛奶、豆漿、杏仁奶或米奶。另外,服藥者不宜以牛奶送服,因會影響藥物吸收。如欲選擇較「新鮮」的牛奶產品,應留意包裝上的生產日期及飲用日期,並認清包裝上殺菌處理的標示。一般情況下,「超高溫處理 UHT Processed」的產品保質期較「巴士德消毒 Pasteurized」的產品為長。若用於咖啡沖調,可選擇經超高溫處理的牛奶產品,因其耐熱程度高,不容易影響味道和當中營養價值。 市民如欲檢示通過急性毒物、慢性毒物檢測及成分篩查的「綠魚」產品,可登上小魚親測(
www.fishqc.com)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作更安心的購買選擇。

-完-

參考文獻:
1 CODEX STAN 192-1995. General Standard for Food Additives.
2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6 December 2008 on food additive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354/16. 31.12.2008.
3 Commission Regulation (EU) No 1130/2011 of 11 November 2011. amending Annex III to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food additives by establishing a Union list of food additives approved for use in food additives, food enzymes, food flavourings and nutrient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295/178. 12.11.2011.
4 Commission Regulation (EU) No 1129/2011 of 11 November 2011, amending Annex II to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by establishing a Union list of food additive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295/1. 12.11.2011.
5 USFDA Food additive status list, Color Additives in Food, and Everything added to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EAFUS).
6 GB 2760-2014. 食品安全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
7 Standards for use, according to use categories.  Effective from September 26, 2016.
8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 Candidate list of 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 for authorization. https://echa.europa.eu/candidate-list-table
9 SCC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onsumer Safety), Opinion on Vitamin A (Retinol, Retinyl Acetate, Retinyl Palmitate), SCCS/1576/16, 20 April 2016, final version of 6 October 2016, CORRIGENDUM on 23 December 2016
10 Norwegian SCFS, Risk Profile: Retinaldehyde. Norwegian 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Food Safety (Vitenskapskomiteen for Mattrygghet), 2012.
11 Jawaid S et al. Contamination profile of aflatoxin M1 residues in milk supply chain of Sindh, Parkistan.  Toxicology Report. 2015, 2: 141801422.
12. Rama A et al. Assessment of antibacterial drug residues in milk for consumption in Kosovo.  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  2017. 25: 525-532.
13 Han RW et al. Survey of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 in raw milk in Hebei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  2017. 1890-1896.
14 Chen X et al. Method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current use and persistent pesticides in cow milk, human milk and baby formula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Part B, Analytical Technology and Biomedical Life Science.  2014, 970: 121-130.
15 Murga et al.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 distribution in an organic production system for cow’s milk in Chiapas, Mexico.  Journal of Em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 2016, 0: 1-5
16 Hassani S et al. Occurrence of melamine contamination in powder and liquid milk in market of Iran.  Food Additives & Contaminants: Par A, 2013. 30: 413-420.
" target="_blank">牛奶「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新聞發佈會
三成潤唇膏未能通過生物毒性測試 當中發現超標類雌激素及急性有毒物質 可致敏感痕癢嚴重或誘使癌症 水中銀推潤唇膏「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香港,2017年10月17日) 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的小魚親測平台(www.fishqc.com) 繼早前食用油、BB霜、即溶咖啡、防曬霜、雪糕檢測發佈後,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轉基因鯖鱂魚」及「斑馬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為市面31款暢銷潤唇膏樣本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於樣本安全測試中,16個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4個樣本為黃魚(代表基本合格),11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測試結果發現,8個標榜防曬功能的潤唇膏樣本中,7個未能通過慢性毒物測試(類雌激素),當中數款國際知名品牌潤唇膏的類雌激素含量相對水中銀安全指標高11倍以上;另於急性毒物測試中,發現急性毒超標樣本相對安全指標高達24倍以上,懷疑是添加成分如棕櫚酸維他命A、二苯酮-3,丁羥甲苯等,於單獨或混合效應下產生毒性反應,建議市民於選購潤唇膏時加倍留意產品成分列表,選購功效較基本、少添加成分的潤唇膏。   潤唇膏或含有害化學成分 水中銀透過嶄新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助檢測 秋天將至,嘴唇容易乾燥,出現脫皮、皮裂等唇部問題,潤唇膏頓成護唇好幫手。然而,部分潤唇膏的包裝標示添加功能如藥用防曬、防水、有效淡化唇紋、解決黯淡唇色、復原受壓皮膚細胞等,用途廣泛,市民或忽略添加功能所包含的化學物質,過量攝入或增健康風險。有見及此,水中銀於本年4月至5月期間,從各大化妝品品牌專櫃、屈臣氏、網上平台(考拉海淘、京東,天貓)選購了30個品牌,共31個潤唇膏樣本作魚胚胎毒性檢測,當中包括了國際知名品牌如NIVEA, Innisfree, CUREL, KIEHL’s, MAYBELLINE, Mentholatum, 曼秀雷敦等。 水中銀以專利魚胚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為潤唇膏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綠魚—黃魚—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其安全屬性。「小魚親測」參考、歐盟1、美國2、中國3及日本4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安全標準,以及歐洲化學品管理署 (ECHA)列出的高度關注物質列表 (SVHC)5,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
  • 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 黃魚代表「基本合格」,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消費者選購時要謹慎;
  • 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低價潤唇膏的安全性較中、高價格優勝    亞洲品牌多被列入綠魚 「小魚親測」檢測結果顯示,於31個潤唇膏樣本當中,16個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4個樣本為黃魚(代表基本合格),11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 價格而言,於採購的31個樣本當中,價格的平均數為15.3港元/克。價格最低為2.2港 元/克,最高為56.9港元/克,相差近26倍。 價格低於7.5港元/克的樣本共10個,有6個(60%)為綠魚,2個(20%)為黃魚,2個(20%)為紅魚; 價格介乎7.5港元/克至15港元/克的樣本共11個,5個(45.5%)為綠魚,1個(9%)為黃魚,5個(45.5%)為紅魚; 價格超過15港元/克的樣本共10個,5個(50%)為綠魚,1個(10%)為黃魚,4個(40%)為紅魚。 總括而言,低價潤唇膏的安全性較中、高價格優勝,當中六成樣本通過安全檢測,被列入綠魚評級;中、高價潤唇膏的紅魚比例達四成,建議市民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潤唇膏品牌所在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來自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地區。 來自亞洲(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的樣本共6個,4個(66.7%)為綠魚,1個(16.7%)為黃魚,1個(16.7%)為紅魚;歐洲(法國,德國)的樣本共7個,4個(57%)為綠魚,1個(14%)為黃魚,2個(29%)為紅魚;美洲(美國)的樣本共16個,7個(44%)為綠魚,2個(12%)為黃魚,7個(44%)為紅魚;大洋洲(新西蘭及澳大利亞)的樣本共2個,1個(50%)為綠魚,1個(50%)為紅魚;   潤唇膏生產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產自中國、韓國、日本、法國、德國、美國和澳大利亞。 31個樣本中,5個產自中國內地,全部通過檢測,為綠魚(100%);2個產自韓國,均未能通過檢測,為紅魚(100%);2個產自日本,1個(50%)為綠魚,1個(50%)為黃魚;6個產自法國,3個(50%)為綠魚,1個(17%)為黃魚,2個(33%)為紅魚;2個產自德國,1個(50%)為綠魚,1個(50%)為紅魚;13個產自美國,6個(46%)為綠魚,2個(15%)為黃魚,5個(39%)為紅魚;1個產自澳大利亞,未能通過生物檢測,為紅魚。 總括來說,就品牌所在地,亞洲相比歐洲、美洲及大洋洲的表現較理想,六成以上的亞洲品牌樣本被列入綠魚;就潤唇膏生產地,與品牌所在地結果相若,亞洲表現尤以中國內地生產較歐美理想。   近九成防曬潤唇膏未能通過慢性毒物測試     蕴含類雌激素成分干擾內分泌系統 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表示:「本次檢測共抽取了31個潤唇膏樣本,當中8個樣本標示有防曬功能。經生物毒性檢測發現,8個具防曬功能的樣本中,有7個未能通過慢性毒物(類雌激素)測試,用作檢測的轉基因魚胚胎肝臟呈現綠色熒光,能探測有毒物質,被評為紅魚。團隊於紅魚樣本成份列表中,發現不同的化學防曬成分,如二苯酮-3(出現於6個樣本)、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出現於8個樣本)、奧克立林(出現於2個樣本)、胡莫柳酯、二甲基PABA乙基己酯、水楊酸乙基己酯和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醯基甲烷。以上成分均屬類雌激素物質,有可能令生物產生毒性反應。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已指出,類雌激素可能導致人體各種疾病,如癌症、生殖能力下降、神經系統紊亂、兒童性早熟、糖尿病等6。」 杜偉樑先生補充:「測試同時發現,數款國際知名品牌潤唇膏的類雌激素含量相對水中銀安全指標高11倍以上。根據歐盟化妝品安全委員會SCCS/1564/15文件,人均日用唇部護理產品量為0.057克,以此用量,已會導致雌激素攝入量超標。」 另於急性毒物檢測中,有8個樣本未能通過測試。當中急性毒超標最高的樣本,較水中銀的安全標準高出24倍以上。團隊發現,樣本中含有如二苯酮-3 (Benzophenone-3,防曬成分)、棕櫚酸維他命A (Retinyl Palmitate,抗氧化成分)、丁羥甲苯(BHT,防腐劑)、檸檬醛(Citral,香料)等有毒化學成分,於單獨或混合效應下有機會增加毒性。用作檢測的斑馬魚胚胎於有毒物質下出現發育異常,包括心臟水腫、血液凝固,尾巴彎曲等癥狀。   水中銀首席技術官兼歐盟及英國註冊毒理學家陳雪平博士舉例說明:「二苯酮-3屬防曬成分,可阻擋UVB及部分UVA。它可穿透皮膚引起皮膚過敏反應7。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該化學品會干擾人體的內分泌系統,改變雌激素水平,影響正常發育8。EWG (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強烈建議不要選擇含有該成分的化妝品9;棕櫚酸維他命A是維他命A的衍生物,具抗氧化功能,可以防腐。然而,醫學上已經證實,過量攝取維他命A有機會影響脂肪代謝,導致肝臟毒性增加、中老年婦女骨質密度下降及容易骨折、甚至胎兒畸形10。挪威衛生部門於2012年已警告孕婦及哺乳婦女避免使用含維他命A的產品11;丁羥甲苯屬防腐劑,可引起皮膚炎及過敏12,並有機會令肺癌腫瘤加速增長13。」另外,檢測發現有15個樣本加入石蠟成分如Petroleum jelly, petrolatum、礦脂,礦油等。石蠟是一種平價及通用的保濕物質,由於其保濕功能較差,未能有效鎖住水分,令嘴唇「愈搽愈乾」,有機會致敏,同時,或因吞食而累積於體內,造成致癌風險(基因毒性)14。另有多達21個樣本加入香料成分如檸檬醛、香葉醇、香茅醇、芳樟醇,苯甲醇等已知過敏香料,有機會導致皮膚過敏、痕癢甚至色素性化妝品皮炎(pigmented cosmetic dermatitis)15  陳雪平博士建議:「於選購潤唇膏時,可多留意成分標籤、生產地、注意事項等資料。另外,若皮膚本身較敏感或有濕疹,宜選擇不含刺激性成分如香料、色素、防腐劑或化學防曬劑等添加物的潤唇膏,尤其是孕婦、嬰兒,幼童,當中有些潤唇膏甚至限制兩歲以下嬰幼兒使用,必須小心留意。凡試用新潤唇膏,可先塗抹於手背或前臂內側的幼嫩皮膚上,停留大概30分鐘,若沒有出現敏感反應或紅疹,可放心使用。」   杜偉樑先生表示:「生物檢測是近年全球嶄新發展技術之一,我們祈望能夠與傳統化學檢測相輔相成,補足產品內未能洞悉的有毒化學物質,免卻人體直接攝取。對於未能符合最高評分標準的『黃魚』及『紅魚』產品,我們會積極與各品牌及生產商聯繫,推動整體行業對產品安全的提升。與此同時,市民可登上小魚親測 (www.fishqc.com) 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檢示通過急性毒物、慢性毒物檢測及成分篩查的『綠魚』產品,作更安心的購買選擇。」

-完-

 
參考文獻:
[1] Regulation (EC) No 1223/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30 November 2009 on cosmetic product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342/59.  22.12.2009.
[2] USFDA Summary of colour additives for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foods, drugs, cosmetics, and medical devices; Prohibited & Restricted Ingredients.
[3] 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 2015版.
[4] Standards for Cosmetics.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Notification No. 331 of 2000.
[5]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 Candidate list of 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 for authorization. https://echa.europa.eu/candidate-list-table
[6] WHO & UNEP. State of the science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012.  Available at http://www.who.int/ceh/publications/endocrine/en/
[7] SCCP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onsumer Products), Opinion on benzophenone-3, 16 December 2008.
[8] Ghazipura et al. Exposure to benzophenone-3 and reproductive toxicit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human and animal studies. Reproductive Toxicology. 73, 175-183. 2017.
[9] https://www.ewg.org/skindeep/ingredient/704372/OXYBENZONE/#.WdHihGiCyUk
[10] SCC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onsumer Safety), Opinion on Vitamin A (Retinol, Retinyl Acetate, Retinyl Palmitate), SCCS/1576/16, 20 April 2016, final version of 6 October 2016, CORRIGENDUM on 23 December 2016
[11] Norwegian SCFS, Risk Profile: Retinaldehyde. Norwegian 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Food Safety (Vitenskapskomiteen for Mattrygghet), 2012.
[12]  EFSA Panel on Food Additives and Nutrient Sources added to Food (ANS); 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re-evaluation of Butylated hydroxytoluene BHT (E 321) as a food additive. EFSA Journal 2012;10(3):2588.
[13] Bauer et al., The lung tumor promoter butylated hydroxytoluene (BHT) causes chronic inflammation in promotion-sensitive BALB/cByJ mice but not in promotionresistant CXB4 mice, Toxicology 169 (2001) 1–15.
[14] EFSA Panel on Contaminants in the Food Chain (CONTAM); Scientific Opinion on Mineral Oil Hydrocarbons in Food. EFSA Journal. 2012;10(6):2704.
[15] SCCS/1459/11. Opinion on fragrance allergens in cosmetic products. European Union. 2011.
" target="_blank">潤唇膏「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新聞發佈會
三成雪糕於生物毒性測試表現不合格 於急性及慢性毒物檢測中呈陽性反應 水中銀公佈雪糕「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香港,2017年9月21日)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的小魚親測平台(www.fishqc.com) 繼早前食用油、BB霜、即溶咖啡及防曬霜檢測發佈後,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轉基因鯖鱂魚」及「斑馬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為市面9個雪糕品牌,共29款暢銷雪糕樣本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於樣本安全測試中,12個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7個樣本為黃魚(代表基本合格),10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所有檢測樣本所標示的添加劑成分均符合多國法規之使用建議,然而,在全球領先生物檢測Testing 2.0下,測試使用的魚胚胎於接觸部分雪糕樣本的提取物後分別出現發育變異甚至死亡的情況,證實部分樣本包含現有傳統技術未能探測的有毒物質,建議大眾於選購雪糕時慎重考慮選擇通過三重檢測的「綠魚」安全購買品牌。 雪糕或含有毒化學成分   水中銀透過嶄新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助檢測 烈日當空,雪糕成為夏日消暑佳品。然而,近月一則有關雪糕於戶外暴曬五天未有融化的國際新聞,引來全球極大迴響,為市民帶來錯愕之餘,亦擔心雪糕當中的添加成分會為人體帶來負面影響。另外,本港一些雪糕店於食安抽檢中不時被驗出雪糕含菌量超標,引發大眾關注雪糕安全。有見及此,水中銀於今年5月從本港各大超級市場(一田百貨、百佳,City’Super)及7-11便利店選購了9個雪糕品牌,共29款雪糕樣本作魚胚胎毒性檢測,當中包括了國際知名品牌如Nestle、Haagen-Dazs、Dryers、MOVENPICK、LILY & RAN等。 水中銀以專利魚胚胎生物測試 Testing 2.0 技術為雪糕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綠魚—黃魚—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其安全屬性。「小魚親測」參考世界衛生組織1、歐盟234、美國5、中國6及日本7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安全標準,以及歐洲化學品管理署 (ECHA)列出的高度關注物質列表 (SVHC) 8,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
  • 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 黃魚代表「基本合格」,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消費者選購時要謹慎;
  • 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雪糕價格與產品安全性沒有必然掛鉤      瑞士品牌表現較其他國家、城市優勝 「小魚親測」檢測結果顯示,於29個雪糕樣本當中,12個(41%)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7個(24%)樣本為黃魚(代表基本合格),10個(35%)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 價格而言,於採購的29個樣本當中,價格的平均數為20.3港幣/100毫升。價格最低為2.7港幣/100毫升,最高為30.4港幣/100毫升,相差近12倍。 價格在19.6港幣/100毫升以下的樣本共10個,綠魚僅佔4個(40%),黃魚佔3個(30%),紅魚佔3個(30%); 價格範圍在19.6港幣/100毫升至21.7港幣/毫升的樣本共10個,綠魚佔3個(30%),黃魚佔4個(40%),紅魚佔3個(30%); 價格在21.7港幣/100毫升以上的樣本共9個,綠魚佔5個(56%),紅魚佔4個(44%)。 總括而言,大部分低價與中價雪糕的安全質量不理想,綠魚比例低於一半,高價雪糕的紅魚比例高企,因此,在選購雪糕時價格未必是最重要的考量點。 品牌原產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來自香港、日本、瑞士、美國及新西蘭。 來自香港的樣本共9個,4個(45%)為綠魚,2個(22%)為黃魚,3個(33%)為紅魚;日本的樣本共4個,1個(25%)為綠魚,2個(50%)為黃魚,1個(25%)為紅魚;瑞士的樣本共5個,3個(60%)為綠魚,1個(20%)為黃魚,1個(20%)為紅魚;美國的樣本共8個,3個(37.5%)為綠魚,2個(25%)為黃魚,3個(37.5%)為紅魚;新西蘭的樣本共3個,1個(33%)為綠魚,2個為(67%)為紅魚。 雪糕樣本生產地而言,超過六成的檢測樣本產自香港,其餘為法國、瑞士及新西蘭。 產自香港的樣本共19個,8個(42%)為綠魚,5個(26%)為黃魚,6個(32%)為紅魚;法國的樣本共4個,2個(50%)為綠魚,1個(25%)為黃魚,1個(25%)為紅魚;瑞士的樣本共3個,1個(33.3%)為綠魚,1個(33.3%)為黃魚,1個(33.3%)為紅魚;新西蘭的樣本共3個,1個(33%)為綠魚,2個為(67%)為紅魚。 總括而言,瑞士為原產地的產品安全性較其他國家及城市優勝;本港生產的雪糕樣本其安全性未見明顯突出。   魚胚胎於急性及慢性毒物檢測中呈陽性反應   其發育出現異常甚至死亡 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表示:「於貨架上售賣的食品理論上都通過本港現有食品法規下最基本的檢測。以雪糕為例,根據冰凍甜點規例9,所售的雪糕必須通過細菌或大腸菌群標準、攝氏零下2度存放(軟雪糕除外)等規條。然而,恆常檢測一般只針對5到10種較常出現的化學物作化學檢測,或會出現『漏網之魚』。水中銀提倡的生物測試,對全球無疑是一項檢測技術的革新,有助提升整體產品安全水平,透過生物呈現的反應可於48小時內篩選超過1,000種有毒化學物及化學物混合後的『雞尾酒』效應,覆蓋不在恆常檢測範圍內的指標。」 是次雪糕樣本檢測分別用了斑馬魚胚胎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作急性及慢性毒物測試。斑馬魚和人類致病相關基因擁有高達84%的相似度,對斑馬魚胚胎有毒的物質,對人類也極有可能有害。於斑馬魚胚胎急性毒物測試中,12個(41%)樣本被列入綠魚,7個(24%)為黃魚,10個(35%)為紅魚。杜偉樑先生指出:「於顯微鏡下,我們觀察到斑馬魚胚胎在接觸雪糕樣本中的急性有毒物質後,會出現發育異常,如血液凝結、心臟水腫,嚴重情況下測試的魚胚胎直接死亡。」另於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慢性毒物測試中,23個(79%)樣本被列入綠魚,6個(21%)為紅魚。「轉基因鯖鱂魚胚胎主要用作慢性毒物(類雌激素)測試,於是次檢測中,除了6個紅魚樣本未能通過,其餘23個樣本均通過類雌激素測試。」 雪糕標示的成分符合法規  但現有資訊未必能夠有效反應整體產品安全性 另就雪糕成分一環,杜偉樑先生表示,於所有檢測樣本中,最頻繁出現的添加成分為瓜爾膠 (又名開華豆膠,出現於22個樣本)、槐豆膠 (又名刺槐豆膠,出現於15個樣本)以及卡拉膠(出現於15個樣本), 都是常見的食品乳化劑、增稠劑、穩定劑,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及多國法規,適當食用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營養師李杏榆女士指出:「雪糕常見的添加成分如瓜爾膠(E412)與槐豆膠(E410)均屬天然膠質,主要功能為乳化、增稠及穩定。至於卡拉膠(E407 / E407a),是從數種紅藻中提煉出來,常見於雪糕及奶製品,有凝膠、增稠及乳化功用,以改善食品的口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0、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 11和中國食品藥品監管局12,均有限定卡拉膠在嬰幼兒食品中的用量。EFSA亦規定卡拉膠不能用於4個月以下的嬰兒。另外,黃原膠(E415)是經過细菌發酵之後生產的複合多糖體,添加到食物中作為乳化劑、增稠劑或穩定劑。然而,根據EFSA 2017年重估報告13,黄原膠含有重金属如鉛、砷、鎘和汞,因此EFSA計劃對黃原膠中的重金屬上限作出修訂,以確保黄原膠不會成為食物中的毒性成分之主要來源。至於食用色素及防腐劑亦普遍使用於雪糕中,然而這些化學添加劑並沒有必需性使用。以色素為例,可以是天然又或是人工合成,用於代替原材料,當添加於雪糕上可令顏色看上去更鮮艷吸引,但過去有研究指出1415,兒童攝入太多色素可能會引致過度活躍,影響情緒。」 李杏榆女士表示,很多家長或只在意兒童進食雪糕的安全性,然而,長者及孕婦亦須謹慎注意。雪糕的製造、運送、製冷過程均有機會提高雪糕含菌量,包括大腸桿菌或李斯特菌,孕婦尤其容易受李斯特菌感染,故建議懷孕婦女、兒童及長者均應避免進食軟雪糕,並謹慎選購高質量且妥善儲存的硬雪糕。另外,有些市民或對奶固體、牛奶敏感,容易刺激腸胃,導致肚瀉等情況,可選購乳酪成分為主的雪糕。乳酪含益生菌,對腸胃健康起重要作用。 杜偉樑先生提醒,現階段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分析主要基於單一成分的風險評估,並沒有列入和其他成分混合效應下所出現的毒性效應。另外,於原材料選取、生產、運輸及儲存過程均有機會影響雪糕的安全性。市民可登上小魚親測(
www.fishqc.com)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檢示通過急性毒物、慢性毒物檢測及成分篩查的『綠魚』產品,作更安心的購買選擇。  

-完-

  參考文獻:
[1] CODEX STAN 192-1995. General Standard for Food Additives.
[2]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6 December 2008 on food additive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354/16. 31.12.2008.
[3] Commission Regulation (EU) No 1130/2011 of 11 November 2011. amending Annex III to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food additives by establishing a Union list of food additives approved for use in food additives, food enzymes, food flavourings and nutrient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295/178. 12.11.2011.
[4] Commission Regulation (EU) No 1129/2011 of 11 November 2011, amending Annex II to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by establishing a Union list of food additive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295/1. 12.11.2011.
[5] USFDA Food additive status list, Color Additives in Food, and Everything added to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EAFUS).
[6] GB 2760-2014. 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7] Standards for use, according to use categories.  Effective from September 26, 2016.
[8]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 Candidate list of 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 for authorization. https://echa.europa.eu/candidate-list-table
[9] 公眾衛生及市政條列第132章第V部。http://www.cfs.gov.hk/tc_chi/food_leg/food_leg.html
[10] CODEX STAN 192-1995. General Standard for Food Additives.
[11] Commission Regulation (EU) No 1130/2011 of 11 November 2011. amending Annex III to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food additives by establishing a Union list of food additives approved for use in food additives, food enzymes, food flavourings and nutrient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295/178. 12.11.2011.
[12] GB 2760-2014. 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13] WHO & UNEP. State of the science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012.  Available at http://www.who.int/ceh/publications/endocrine/en/
[14] Lancet. 2007;370(9598):1560–1567.
[15]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12 Jan;120(1):1-5.
" target="_blank">雪糕「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新聞發佈會
過半防曬霜於生物毒性測試表現不合格 當中發現多達廿種類雌激素成分 可誘使癌症及生殖能力下降 水中銀推防曬霜「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香港,2017年8月17日)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的小魚親測平台(www.fishqc.com) 繼早前食用油、BB霜、即溶咖啡檢測發佈後,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轉基因鯖鱂魚」及「斑馬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為市面51款暢銷防曬霜樣本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於樣本安全測試中,16個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8個樣本為黃魚(代表基本合格),27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檢測樣本中,發現多達廿種類雌激素成分,當中18個樣本的類雌激素超出水中銀安全標準,其中4個含量較高的樣本,每克被驗出接近一粒避孕丸的高濃度類雌激素。另外,結果亦發現,含物理防曬活性成分的防曬霜,相對化學防曬及混合物理化學防曬活性成分的防曬霜更安全,市民於選購時須加倍留意。 防曬霜或含有害化學成分 水中銀透過嶄新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助檢測 夏日炎炎,為遮擋紫外光,很多市民於室內、室外均會塗上防曬霜。然而,市面防曬產品琳瑯滿目,除按個人品牌喜好、皮膚質地及膚色選擇外,部分人更注重防曬產品上標榜的防曬系數(SPF)、添加功能如美白、抗黑、保濕、修護、遮瑕、防水等功效,容易忽略了產品本身的附加功能或包含化學物質。有見及此,水中銀從各大化妝品品牌專櫃、屈臣氏、網上平台(考拉海淘、京東,天貓)選購了37個品牌,共51個防曬霜樣本作魚胚胎毒性檢測,當中包括了國際知名品牌如Biotherm、Innisfree、Sunplay、Anessa等。 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表示:「香港的紫外線指數級別一般為高至甚高,即使陰天、秋冬、室內均有紫外線,市民未必對此有所認知。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害是日積月累形成,即使皮膚表面沒有被曬傷,但長年累月在戶內、外吸收陽光,皮膚組織仍然會受損,因此適當塗抹防曬霜是少不免。很多忙碌都市人為節省時間,較喜愛選擇多功能合一的防曬霜。然而,防曬霜須於皮膚表層上大面積塗抹,研究早已指出當中的一些化學成分能滲透皮膚,市民於選購防曬霜時必須考慮各品牌的安全性以及其他潛在因素。」 於過去數月,水中銀以專利魚胚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為防曬霜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綠魚—黃魚—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其安全屬性。有別於傳統化學測試,生物測試可於48小時內篩選超過1,000種有毒化學物及化學物混合後的「雞尾酒」效應,覆蓋不在恆常檢測範圍內的指標。用作防曬霜急性毒物測試的斑馬魚胚胎和人類致病相關基因擁有高達84%的相似度1,對斑馬魚胚胎有毒的物質,對人類也極有可能有害;而用作防曬霜慢性毒物測試(類雌激素)的鯖鱂魚胚胎,當遇上有毒物質,其肝臟會發出綠色熒光,光的強度能夠量化有毒物質的含量。 「小魚親測」參考歐盟、美國、中國及日本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化妝品安全標準,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
  • 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檢測與及禁用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 黃魚代表「基本合格」,產品於急性、慢性毒檢測與及禁用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消費者選購時要謹慎;
  • 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檢測與及禁用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過半防曬霜未能通過安全檢測   亞洲生產整體表現較歐、美、澳優勝 「小魚親測」檢測結果顯示,於51個防曬霜樣本當中,16個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8個樣本為黃魚(代表基本合格),27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 價格而言,於採購的51個樣本當中,價格的平均數為5港幣/毫升。價格最低為0.4 港幣/毫升,最高為20.6港幣/毫升,相差52倍。 價格在1.7港幣/毫升以下的樣本,綠魚僅佔5個(29%),黃魚佔2個(12%),紅魚比例高達10個(59%); 價格範圍在1.7港幣/毫升至4港幣/毫升的樣本,綠魚佔8個(57%),黃魚佔2個(14%)紅魚佔4個(29%); 價格在4港幣/毫升以上的樣本,綠魚僅佔3個(15%),黃魚佔4個(20%),紅魚比例高達13個(65%)。 總括而言,大部分低價與高價防曬霜的安全質量不理想,過半樣本為紅魚,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價格中等的樣本,在是次檢測中表現較優勝。 就品牌原產地而言,亞洲(中國大陸、台灣、日本,韓國)相比歐美(法國、德國,美國)及澳洲表現較理想,六成以上的亞洲原產樣本被列入綠魚 [綠魚佔13個(62%),黄魚4個(19%),红魚4個(19%)]。其中,日本原產樣本的綠魚比例高達82%。歐美與澳洲原產樣本的質量整體不理想,七成以上的歐美原產樣本被列入紅魚[綠魚佔3個(11%),黃魚佔4個(15%),紅魚佔20個(74%)];澳洲原產的3個樣本全部被列入紅魚(100%)。   防曬系數30以上安全度下降    物理防曬較化學及混合物理化學防曬優勝   杜偉樑先生表示:「我們分別以防曬系數及防曬種類兩個切入點看安全分析結果。於防曬系數方面,SPF15-29錄得全綠魚記錄 (3個, 100%); SPF30-50錄得7個(21%)綠魚、6個(18%)黃魚,20個(61%)紅魚;SPF50以上錄得6個(40%)綠魚、2個(13%)黃魚,7個(47%)紅魚。換言之,於防曬霜檢測樣本中,並不存在防曬系數越高,毒性越強這必然掛勾。然而,從檢測數據可以看出,SPF30以下的防曬霜,其安全性一致認可。另外,參考美國環保局的指引2,SPF15能遮擋93%的紫外線B(UVB)輻射;SPF30能遮擋97%的UVB輻射;而SPF45的產品能遮擋98%的輻射。從此推論,SPF30以上的防曬效果其實並沒太大分別,消費者在選購時不妨考慮SPF30以下的防曬霜,並謹慎選擇『綠魚』品牌。」 防曬種類方面,分為三大類:物理防曬、化學防曬及混合物理化學防曬。物理防曬的原理是在肌膚上形成一層薄膜,阻擋紫外線或是把它反射出去;化學防曬的原理是利用化學防曬劑吸收紫外線,中和並減輕紫外線對皮膚的直接傷害,達致防曬效果。「市面大部分防曬霜均加入化學防曬成分,化學防曬無色、無味,塗後不會讓皮膚泛白,令妝容、膚色更自然。然而,我們的檢測結果發現,物理防曬較化學防曬及混合物理化學防曬安全。物理防曬錄得4個(80%)綠魚,1個(20%)黃魚;化學防曬錄得2個(11%)綠魚,17個(89%)紅魚;混合物理化學防曬錄得5個(28%)綠魚,4個(22%)黃魚,9個(50%)紅魚。物理防曬所使用的物質如二氧化鈦及氧化鋅,屬無機化學物質,較溫和,刺激性低,較適合敏感肌膚及嬰幼兒的幼嫩肌膚使用。」 檢測樣本中發現多達廿種類雌激素成分 可誘使癌症及生殖能力下降 杜偉樑先生亦指出:「於51個樣本中,18個樣本的類雌激素超出水中銀安全標準,當中4個樣本更被驗出高濃度類雌激素,其類雌激素含量達12,000-17,000納克/克,每克的含量超出一粒避孕丸(其類雌激素含量為10,000納克)。同時,我們發現在眾多樣本中,存在多達廿種類雌激素成分,譬如較常見的防止外線化學成分如奧克立林(Octocrylene,出現於21個樣本中)、桂皮酸鹽(Octinoxate,出現於20個樣本中)、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Avobenzone,出現於18個樣本中)、二苯酮-3(Oxybenzone,出現於12個樣本中);防腐劑如羥苯丙酯(Propylparaben,出現於12個樣本中)及羥苯甲酯(Methylparaben,出現於8個樣本中)。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已表明,類雌激素可能引發人體各種疾病,如癌症、生殖能力下降、神經系統紊亂、兒童性早熟、糖尿病等3家庭科專科醫生周壯群醫生指出:「孕婦、嬰兒、發育中的兒童及青少年是較容易受內分泌干擾物(如類雌激素)影響的群體。防曬霜內的化學成分能快速被皮膚吸收,繼而進入血液並輸送到身體各部位,科學研究已證實,防曬霜成分可於母乳4、乳房組織5、胎盤6、甚至臍帶血7等被發現。其中,類雌激素成分如較常見的化學防曬劑及被廣泛使用的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類防腐劑,會干擾我們的內分泌系統,破壞生理平衡,造成如生殖能力下降8等許多不良後果。」 周壯群醫生提醒父母,兒童皮膚較稚嫩敏感,有些成人防曬霜內含香料、防腐劑,容易引起皮膚敏感或濕疹,家長應避免使用於兒童肌膚上,並應揀選成分簡單的兒童專用防曬霜。另外,6個月以下的嬰兒不應使用防曬霜,亦須避免被太陽直曬。同時,市民於進行戶外活動前30分鐘,便應塗抹防曬霜。由於本港濕度高,防曬霜較容易隨汗水流走,若排汗多,或是進行水上活動,應勤於補塗防曬,但切忌厚塗,增加毛孔阻塞的機會。莫論防曬系數是多少,所有防曬霜的功效大概維持兩小時,過後應於每個沒被遮蓋的部位再次補塗。暴曬後亦要多喝水,為身體補充足夠水分,同時塗抹適量乳霜,滋潤皮膚。  

-完-

 
參考文獻:
[1] Howe et al.  The zebrafish reference genome seque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human genome. Nature. (496-7446):498-503.
[2] The burning Facts. available at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u/1/folders/0B1_f96X6Yt9ARnJRZjBkZGs5SE0.
[3] WHO & UNEP. State of the science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012.  Available at http://www.who.int/ceh/publications/endocrine/en/
[4] Chimia 2008, 62: 345-351.
[5] Journal of Applied Toxicology. 2012, 32(3):219-232.
[6] Talanta. 2011, 84, 702-709.
[7] 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 2013, 461-462, 214-221.
[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drology. 2012, 35, 424-436.
   " target="_blank">防曬霜「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新聞發佈會
三成即溶咖啡樣本未能通過生物毒性檢測 部分樣本九成成分屬添加劑 水中銀推即溶咖啡「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香港,2017年7月13日) 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的小魚親測平台(www.fishqc.com) 繼食用油、BB霜檢測發佈後,進軍咖啡領域,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轉基因鯖鱂魚」及「斑馬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為市面即溶咖啡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於30個樣本當中,13個樣本顯示為綠魚 (代表品質卓越)、7個樣本為黃魚 (代表基本合格),10個樣本為紅魚 (代表有待改善)。就整體安全而言,東南亞生產的即溶咖啡品牌比歐美差;當中,即溶泡沫咖啡(Cappuccino)的整體安全性最低,過半數樣本未能通過安全測試。另外,結果亦發現,即溶咖啡的毒性水平比連鎖店咖啡高達1.8倍。然而,部分測試樣本中的咖啡含量只佔總成分5-9%,並不是致毒源頭,推斷其毒性主要來自其餘九成的飲品添加劑,包括穩定劑、乳化劑、防凝結劑、調味劑等,建議市民於選購即溶咖啡時放眼綠魚安全產品。   即溶咖啡含多種化學添加成分   水中銀透過嶄新生物測試技術助檢測 近年,咖啡熱潮風魔全球,不單成為了飲食文化的新指標,更被喻為身分的象徵。然而,連鎖店咖啡的售價始終較即溶咖啡昂貴,而即溶咖啡的口味不斷推陳出新,沖調方便,不少咖啡族也愛當「咖啡調配師」,在辦公室或家中自行沖調。可是,在選擇即溶咖啡產品時,市民或忽略了即溶咖啡蘊含的一系列添加成分,攝取過量有機會構成健康風險。有見及此,水中銀於2017年5月,從超級市場(百佳,惠康,CitySuper)及網上平台(京東,天貓)採購了11個品牌,共30個暢銷即溶咖啡樣本作魚胚胎毒性檢測,當中包含了知名品牌如星巴克(Starbucks)、雀巢(Nestle)、麥斯威爾(Maxwell)等。 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指出:「即食文化於本地市場大熱,切合香港人急速的生活節奏。然而,即食要保持質量,仿效『原裝』口味,須於配方加入不同食品添加劑來豐富口感,提升色、香、味。為此,水中銀以全球首創的魚胚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為即溶咖啡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綠魚—黃魚—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其安全屬性。」 有別於傳統化學測試,生物測試可於48小時內篩選超過1,000種有毒化學物及化學物混合後的「雞尾酒」效應,覆蓋不在恆常檢測範圍內的指標。當中,用作即溶咖啡急性毒物測試的斑馬魚和人類致病相關基因擁有高達84%的相似度1,對斑馬魚胚胎有毒的物質,對人類也極有可能有害。 「小魚親測」參考國際食品法典2、歐盟345、美國6、中國7及日本8等多個國家與國際 安全標準,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
  • 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檢測及禁用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 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 黃魚代表「基本合格」,產品於急性、慢性毒檢測及禁用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 消費者選購時要謹慎;
  • 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檢測及禁用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 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三成即溶咖啡樣本未能通過生物毒性檢測   東南亞品牌所在地與品牌生產地不及歐美 「小魚親測」檢測結果顯示,於30個即溶咖啡樣本當中,13個樣本顯示為綠魚 (代表品質卓越)、7個樣本為黃魚 (代表基本合格),10個樣本為紅魚 (代表有待改善)。 價格而言,於採購的30個樣本當中,平均價格為4港幣/包。價格最低為 1港幣/包,最高為11.4港幣/包,相差11倍。 價格在2.7港幣/包以下的樣本,綠魚佔4個(45%),黃魚佔2個(22%),紅魚佔3個(33%); 價格範圍在2.7港幣/包至3.8港幣/包的樣本,綠魚佔5個(56%),黃魚佔1個(11%), 紅魚佔3個(33%); 價格在3.8港幣/包以上的樣本,綠、黄、紅鱼比例平均,分别佔4個(33.3%)。 總括而言,高價格的樣本好壞參半,並不存在「越貴越安全」的必然定律;反之,價格 中等的樣本,在是次檢測中表現較優勝。 品牌所在地而言,東南亞(馬來西亞、越南)品牌的樣本表現令人擔憂:綠魚佔2個(22.2%),黃魚佔4個 (44%),紅魚佔3個 (33.3%);東亞地區(日本、韓國)品牌的樣本表現亦不樂觀:綠魚和紅魚均佔2個 (40%),黃魚則佔1個 (20%);歐美地區(瑞士、德國、美國)品牌的樣本情況較好,綠魚佔9個 (56%),黃魚佔2個 (13%),紅魚佔5個 (31%)。 品牌生產地而言,東南亞(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與歐美(英國、德國等)相比下表現較差;東南亞的表現:綠魚佔3個(30%),黄魚佔4個(40%),红魚佔3個(30%);歐美的表現:綠魚佔4個(67%),黃魚佔2個(33%),紅魚0個(0%);東亞(中國、日本、韓國)等生產的表現好壞參半,綠魚佔6個(43%),黄魚佔1個(7%),红魚佔7個(50%)。   即溶咖啡毒性比連鎖店咖啡高   食品添加劑為毒性源頭 杜偉樑先生表示:「我們把即溶咖啡得出的測試結果跟咖啡數據庫作比較,發現於急性毒物測試中,即溶咖啡比連鎖店咖啡的毒性高達1.8倍,當中無疑是一些成分產生了毒性反應。根據歐洲9、美國10及本地11的食品標籤法規,各種配料、成分須按其用於食物包裝時所佔的重量或體積,由大至小依次表列。以即溶咖啡樣本的成分標籤作解說,近九成測試樣本均以食品添加劑為首,包括最常見的奶精(植脂末)、砂糖、乳化劑、穩定劑;即溶咖啡粉往往排列在較後,甚至最後。部分樣本標籤更明確標示,即溶咖啡粉只佔總成分不足一成(5-9%),其餘九成均為食品添加劑。」 「另外,結果亦發現,在即溶泡沫咖啡(Cappuccino)的整體安全性最低,紅魚佔4個(57%),其次為白咖啡 (White Coffee),紅魚佔2個(40%)。透過數據分析,我們發現泡沫咖啡(Cappuccino)的平均添加劑成分達15種,是即溶咖啡種類之冠,其次為白咖啡,平均達11種,與「小魚親測」結果不謀而合。以此推論,食品添加劑的數目越多,通過「小魚親測」的即溶咖啡樣本相對下降。」 杜偉樑先生指出,食品添加劑對食品工業而言十分重要,不單有助改善食品的穩定性、增加色、香、味,同時延長保質期。然而,某些化學成分卻有機會導致潛在健康風險。於即溶咖啡的成分標籤上,植脂末往往排行榜首,其主要成分包括氫化植物油、葡萄糖漿和酪蛋白。能增強咖啡的速溶性,注入水中能形成均勻的奶液狀,但實際上未必含牛奶。植脂末多半含有氫化脂肪及反式脂肪,過量攝入,可增加人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12。近年亦有科學研究證實,反式脂肪跟罹患阿茲海默症13、不孕14、乳癌15、前列腺癌16等有關。 另外,即溶咖啡中的營養成分也值得關注,尤其脂肪、熱量及糖攝取量。糖分屬即溶咖啡主要成分之一,按照營養標籤所示,個別測試樣本的糖含量達19克/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糖攝取上限為50克17,即大概10茶匙糖,若以三餐計算,糖攝取量很有可能超標。另外,於14個有明確標示糖分的檢測樣本中,糖含量介乎0.6克/包到19克/包。根據產品包裝上的沖調指引,發現8個樣本的糖分含量超過食物安全中心的指引,即每100毫升的飲品,糖分不應高於5克18;然而,超標樣本的糖分為6克到10克不等。《Nature》科學雜誌於2012年發表的《砂糖的毒性真相》中表明,糖會令人上癮,過量攝入會造成癡肥、糖尿病、心臟病和肝病等疾病19杜偉樑先生提醒消費者:「於市面選購即溶咖啡時,可多留意包裝上的營養及成分標籤,盡量揀選較少糖分及添加劑的產品。同時,市民可登上小魚親測(www.fishqc.com),檢示通過急性毒、慢性毒檢測及禁用成分篩查的『綠魚』產品,作更安心的購買選擇。」

-完-

參考文獻:
[1] Howe et al.  The zebrafish reference genome seque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human genome. Nature. (496-7446):498-503.
[2] CODEX STAN 192-1995. General Standard for Food Additives.
[3]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6 December 2008 on food additive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354/16. 31.12.2008.
[4] Commission Regulation (EU) No 1130/2011 of 11 November 2011. amending Annex III to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food additives by establishing a Union list of food additives approved for use in food additives, food enzymes, food flavourings and nutrient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295/178. 12.11.2011.
[5] Commission Regulation (EU) No 1129/2011 of 11 November 2011, amending Annex II to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by establishing a Union list of food additive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295/1. 12.11.2011.
[6] USFDA Food additive status list, Color Additives in Food, and Everything added to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EAFUS).
[7] GB 2760-2014. 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8] Standards for use, according to use categories.  Effective from September 26, 2016.
[9] 21 CFR 101.4(a).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Food; designation of ingredients
[10] Food and Drugs (Composition and Labelling) Regulations (Cap.132W)
[11] Regulation (EU) No 1169/2011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of 25 October 2011。 Official J Eur Union. L 304/18.  22.11.2011.
[12] Vega-Lopez et al. Altherosclerosis. 2009, 207(1): 208-212.
[13] Grimm et al. J Nutr Biochem. 23(10):1214-1223.
[14] Chavarro et al., Hum Reprod. 2014, 29(3): 429-440.
[15] Makarem et al. Annu Rev Nutr. 2013, 33:319-348.
[16] Allott et al. Prostate Cancer Prostatic Dis. 2017, 20(1): 48-54.
[17] WHO Healthy diet.  Fact sheet No394. Updated September 2015.
[18] Food and Drugs (Composition and Labelling) Regulations (Cap. 132W).
[19] Lustig et al. Nature. 2012, 27-29. Doi:10.1038/482027a.
" target="_blank">即溶咖啡「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新聞發佈會
四成暢銷BB霜品牌未能通過生物毒性檢測 國際知名品牌被驗出高濃度類雌激素 毒性含量接近一粒避孕丸   (香港,2017年6月12日) 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的小魚親測平台(www.fishqc.com) 繼上月食用油檢測發佈後,進軍化妝品領域,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轉基因鯖鱂魚」及「斑馬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為市面43個暢銷BB霜及氣墊BB霜樣本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於樣本安全測試中,24個樣本顯示為綠魚 (代表品質卓越)、1個樣本為黃魚 (代表基本合格),18個樣本為紅魚 (代表有待改善)。有國際知名BB霜品牌被驗出高濃度類雌激素,當中,類雌激素含量最高的樣本,每克接近一粒避孕丸。另外,結果亦發現,大多數標籤防曬系數(SPF)功能的樣本,其SPF數值越高,未能通過安全測試的樣本數目亦會相對提高,市民於選購時須加倍留意。 BB霜或含有害化學物質 水中銀透過嶄新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助檢測 隨著日、韓彩妝產品大熱,BB霜熱潮直捲本港,其功能由原來的遮瑕、修護,演變至防曬、保濕、美白、淡斑、抗皺等,用途廣泛。然而,在選擇彩妝產品時,市民容易忽略了產品附加的功能或包含化學物質,有機會增加皮膚敏感的風險,導致紅腫、痕癢等過敏反應。有見及此,水中銀於2016至2017年間,從各大化妝品品牌專櫃、網上平台(Amazon、網易、京東,天貓)選購了32個品牌,共43個BB霜及氣墊BB霜樣本作魚胚胎毒性檢測,當中包含了國際知名品牌如YvesSaintLaurent, M.A.C., Dior, Innisfree, SKII, Laneige, Shisheido, 雪肌精, 雪花秀等。 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表示:「水中銀以魚胚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為BB霜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綠魚—黃魚—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其安全屬性。有別於傳統化學測試,生物測試可於48小時內篩選超過1,000種有毒化學物,覆蓋不在恆常檢測範圍內的指標。」 「小魚親測」參考歐盟、美國、中國及日本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化妝品安全標準,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 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檢測與及禁用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黃魚代表「基本合格」,產品於急性、慢性毒檢測與及禁用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消費者選購時要謹慎; 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檢測與及禁用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四成BB霜未能通過安全檢測 亞洲產地較歐美優勝 「小魚親測」檢測結果顯示,於43個BB霜樣本當中,24個樣本顯示為綠魚 (代表品質卓越)、1個樣本為黃魚 (代表基本合格),18個樣本為紅魚 (代表有待改善)。 價格而言,於採購的43個樣本當中,價格的中位數為9.0港幣/克。價格最低為1.9港幣/克,最高為34.3港幣/克,相差18倍。 價格在3.6港幣/克以下的樣本,綠魚僅佔4個(29%),黃魚佔1個(7%),紅魚比例高達9個(64%); 價格範圍在3.6港幣/克至9.5港幣/克的樣本,綠魚佔13個(87%),紅魚僅2個(13%); 價格在9.5港幣/克以上的樣本,綠魚和紅魚各佔7個(50%)。 總括而言,大部分低價BB霜的安全質量未如理想,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高價BB霜好壞參半,即使知名昂貴品牌亦未必能夠如實反映,消費者要審慎留意;反之,價格中等的樣本,在是次檢測中表現較優勝。 就品牌生產地,亞洲與歐美相比下表現較佳,半數或以上的亞洲品牌被列入綠魚 [綠魚佔15個(58%),黄魚1個(4%),红魚9個(38%)]。其中,日本出產的樣本,綠魚比例高達88%;而韓國出產的樣本,綠魚比例亦高於80%。 知名BB霜被驗出高濃度類雌激素 含量如同避孕丸 於是次抽檢中,數款國際知名品牌BB霜被驗出高濃度類雌激素,其中一款歐洲BB霜的檢測結果發現其類雌激素含量達8,400納克/克,每克的含量接近一粒避孕丸(其類雌激素含量為10,000納克)。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已表明,類雌激素可能引發人體各種疾病,如癌症、生殖能力下降、神經系統紊亂、兒童性早熟、糖尿病等1。 另外,於43個BB霜樣本當中,42個添加了防曬系數(SPF)功能。檢測結果發現: SPF15以下的樣本,綠魚佔1個 (100%); SPF15-SPF30的樣本,綠魚佔13個 (68%) ,紅魚佔6個 (32%); SPF30以上的樣本,綠魚佔10個(44%),黃魚佔1個(4%),紅魚佔12個(52%) 。 杜偉樑先生指出:「檢測結果顯示,隨著SPF數值增加,未能通過『小魚親測』之安全測試的樣本數目亦會相對提高。根據美國環保局的指引2。SPF15能遮擋93%的UVB輻射;SPF30能遮擋97%的UVB輻射;而SPF45的產品能遮擋98%的輻射。從此推論,SPF30以上的防曬效果其實並沒太大分別,消費者在選購SPF30以上的BB霜時可給予考慮,謹慎選擇『綠魚』品牌。」 就BB霜的檢測結果,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系講座教授鄭淑嫻教授表示:「魚胚胎技術於藥物研發領域已應用了十五年以上,並建立了一系列國際標準的檢測方法。此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必需品,實是大勢所趨,為國際建構一個食、用品安全網。在化妝品中,包括是次檢測的BB霜,不難找到一些有害物質,譬如說較常見的對羥基苯甲酸酯 (Paraben)防腐劑,與及甲氧基肉桂酸辛酯 (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等防紫外線的化學成分。科學研究證實,這些物質容易被身體吸收,可於母乳3、乳房組織4甚至胎盤5被發現。另外,這些物質屬已知的雌激素內分泌干擾物,可以干擾內分泌系統,長遠有機會導致癌症、不育等健康問題。」 杜偉樑先生總結:「BB霜的附加功能如防曬、保濕、美白、抗皺等會令消費者錯誤把其當作護膚品使用。我們建議消費者應按量使用BB霜,減少因塗抹過度而引申不必要的健康警號。同時,市民可登上小魚親測(www.fishqc.com),檢示通過急性、慢性毒檢測與及禁用成分篩查的『綠魚』品牌,作更安心的購買選擇。」
-完-
參考文獻:
1 WHO & UNEP. State of the science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012. Available at http://www.who.int/ceh/publications/endocrine/en/
2 The burning Facts. available at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u/1/folders/0B1_f96X6Yt9ARnJRZjBkZGs5SE0.
3 Schlump et al. Endocrine active UV filters: developmental toxicity and exposure through breast milk. Chimia 2008, 62: 345-351.
4 Barr et al. Measurement of paraben concentrations in human breast tissue at serial locations across the breast from axilla to sternum. J Appl Toxicol. 2012, 32(3):219-232.
5 Valle-Sistac et al. Determination of parabens and benzophenone-type UV filters in human plancenta. First descrip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bencyl paraben and benzophenone-4. Environ Int. 2016, 88: 243-249.
 " target="_blank">BB霜「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新聞發佈會
水中銀推全球首個以生物測試 Testing2.0 技術的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檢測市面上過百款食用油的安全屬性   (香港,2017 年 5 月 23 日) 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宣布應用全球獨 家「轉基因鯖鱂魚」及「斑馬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於日常食用品及護膚品,發布全球首 個以生物測試 Testing2.0 技術作產品檢測的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 「小魚親測」。平台首 個檢測項目為 115 款分別來自香港、中國、意大利及美國等國家的食用油,49 款產品為 綠魚 (代表品質卓越)、23 款產品為黃魚 (代表基本合格),43 款產品為紅魚 (代表有待改 善)。其中,近七成橄欖油的測試結果為紅魚,歐洲生產的食用油表現最差,超過五成測 試結果為紅魚。   全球首個「小魚親測」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正式啟用 水中銀宣布推出全球首個以生物測試 Testing 2.0 技術作產品檢測的消費品安全資訊平 台 —「小魚親測」(網址:www.fishqc.com)。應用日漸普及的魚胚胎測毒技術於消費 品上,藉此提高市面產品安全的透明度,讓大眾透過客觀的科學檢測數據作出更安全的購 買選擇。 水中銀創辦人及首席商務官陳子翔先生表示:「符合傳統 1.0 測試方法及法規是消費品進 入市場的最基本要求。『小魚親測』以消費者身分,定期在大型超級市場、連鎖店、網上 貨架抽樣購買不同類型的食、用品以生物測試技術 Testing 2.0 進行檢測,把產品檢測結 果的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結果:綠魚—黃魚—紅魚,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貨架上購買的產品 其安全屬性。」「小魚親測」參考歐盟、世界衛生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與及多個 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及中國等多個國家與國際安全標準,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  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檢測與及禁用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 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 黃魚代表「基本合格」,產品於急性、慢性毒檢測與及禁用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 消費者選購時需要審慎;-   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檢測與及禁用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 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需特別謹慎。 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表示,「『小魚親測』的營運 概念在於表揚達品質卓越的企業及產品,同時鼓勵未達標的企業及品牌積極改善其生產過 程,讓消費者更放心選購,並幫助品牌建立長遠效益。首階段,『小魚親測』會向消費者 公佈所有綠魚(品質卓越) 的上榜產品,並積極與黃魚及紅魚的產品供應商與製造商聯繫並 商討改善方案。」   「小魚親測」公佈市面上過百款食用油的安全屬性 食用油是每天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經歷過地溝油事件,「小魚親測」的首個檢測項目 為食用油。水中銀於 1 月至 3 月期間,從本港大型超級市場百佳、惠康、一田百貨, 大昌 食品市場、AEON、City’Super、Fusion 及 Market Place by Jasons 選購了 115 款食用油, 當中包含了本地及國際知名品牌如刀嘜、百益、獅球嘜、加利奧等,分別來自香港、中國 內地、意大利、美國等國家。是次檢測報告顯示於 115 款測試的食用油品牌當中,49 款 產品測試結果為為綠魚、23 款產品為黃魚,43 款產品為紅魚。 在常見的 14 個食用油種類的表現中,水中銀發現一直受港人推崇的椰子油、橄欖油、亞 麻籽油、芥花子油及麻油均在測試表現中低於平均水平。在測試的 5 款椰子油中,只有 1 款 (20%) 為綠魚,2 款 (40%) 為黃魚,2 款 (40%) 為紅魚;另外,在 44 款橄欖油測試 中,只有 7 款 (16%) 為綠魚,7 款 (16%) 為黃魚,30 款 (68%) 為紅魚;至於亞麻籽油、 芥花子油及麻油,其所有產品均為紅魚。   歐洲生產的食用油表現最差   價格昂貴不一定代表更安全 在產地表現中,歐洲地區生產的食用油表現最差,多達半數(57%)產品為紅魚,綠魚則佔 26%;亞洲地區的結果較其他地區為佳,以香港為例,約兩成產品為紅魚,五成以上的產 品達綠魚級別,消費者可安心選購。 另外,檢測結果所得,價格昂貴的食用油並不等於更安全。 從 115 個樣本當中,價格的中位數為 87.4 港元/升。 其中,價格多於 130 港元/升的 40 個樣品中,有 6 款為綠魚,5 款黃魚,29 款紅魚; 價格維持 50 到 130 港元/升的 31 個樣品中,有 13 款為綠魚,8 款黃魚,10 款紅魚; 價格在 50 港元/升以下的 44 個樣品中,有 30 款為綠魚,10 款黃魚,4 款紅魚。 最便宜的油為 15 港幣/升;最昂貴的一款油產自意大利,為 2,084 港元/升,價格相 140 倍。 是次抽樣檢測中,水中銀在貨架上買到了兩款過期的食用油,其中一款為紅魚,檢測結果 顯示其毒性比部分已知地溝油還要高。   「小魚親測」技術打破食用油常規指標局限 對於是次檢測結果,杜偉樑先生表示驚訝:「理論上,市面售賣的食用油品牌在上架前均 已安全通過傳統法規下的檢測,可是,在『小魚親測』下,有害物質便無所遁形。在現有 法規中,針對食用油的檢測指標一般為苯比芘、黄曲霉素、酸值、氧化值、總體極性物 質、重金屬等,然而,食用油亦可能存在其他不被列入恆常檢測指標的成分,如高毒性油 脂氧化產物、農藥殘留、植物毒素及防腐劑,攝取過量有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嚴重不良反 應,長遠引致癌症。『小魚親測』所採用的領先生物測試技術 Testing 2.0 能夠覆蓋這些 不在恆常檢測範圍內的指標,大大提升產品安全。」   化學測試易有「漏網之魚」   革新生物測試 Testing 2.0 技術助找源頭 食品及日常消費品的安全問題備受關注,黑心肉、地溝油、食水含鉛、護膚及化妝品含致 癌毒素等事故屢見不鮮,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權威報告指出,我們日常生活被超過 10 萬種有害物質包圍1,2。這些有害物質已證實與癌症、不育、性早熟、肥胖、神經 系統紊亂等疾病有關,禍害深遠。然而,統化學測試仍停留於 Testing 1.0 技術層面,對 未知的樣品毒性檢測只有約兩成的準確率3。受制於成本和時間,一般只會偵測 5 到 10 種有害物質,很多不在恆常檢測範圍內的有害物質因而成為漏網之魚。即使通過了化學指 標檢測,仍有可能存在其他未被納入現行檢測機制內的有害物質,對消費者構成極大隱憂。 水中銀國際科學團隊顧問,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毒理學系教授 Prof. Ian Cotgreave 指 出:「世界所面對的食、用品安全問題非常嚴峻,然而,現行常規測試中未能有效截擊多 種有毒物質及類雌激素,危害大眾安全。水中銀的專利魚胚胎技術於過去 10 年在藥物研 發領域上經已廣泛應用,其中,用作急性毒性測試的斑馬魚胚胎跟人類的疾病基因相似度 達 84%4,可以模擬人類新陳代謝的活動,當魚胚胎暴露在有害物質的樣品中,會在 48 小時內產生發育異常反應。換言之,對斑馬魚有害的物質,對人類也極可能有害。水中銀 的 Testing 2.0 技術應用,實是世界之光,有望推動行業對安全品質的重視,為全球產品 安全屬性奠下新定義。」 水中銀亦是亞洲唯一一家獲得國際標準認證(ISO17025),可提供魚胚胎毒性測試 (FET), 實驗結果在超過一百個國家與經濟體受官方認可的測試中心。其專利技術獲國際檢測機構 SGS、TUV (Technischer Überwachungsverein)使用。TÜV 食品服務事業群執行副總經理 洪誠孝先生對生物測試技術 Testing 2.0 表示歡迎:「我們非常認可水中銀在魚胚胎測毒 技術的領導地位及對現行化學測試的補足性,並看重其國際科學研究團隊的實力與市場發 展潛力。我們將致力把這項嶄新技術推廣給不同行業與政府機構,協力提升整體產品安 全。」 水中銀計劃在未來十二個月內每月進行不同類別的測試,包括咖啡,雪糕,牛奶,酸奶, 面霜,面膜,口紅,潤唇膏,面膜,粉底,牙膏,嬰兒食品,嬰兒護膚品,並把結果發 布於「小魚親測」平台。

 
參考文獻:
1 Substance Registry Services Fact Sheet, available at of mpub.epa.gov/sor_internet/registry/substreg/educationalresources.
2 WHO & UNEP. State of the science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012.  Available at http://www.who.int/ceh/publications/endocrine/en/
3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MICROTOX® for drinking water surveillance
4 Howe, K. et al. The zebrafish reference genome seque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human genome.  Nature  496, 498–503 (2013).
" target="_blank">食用油「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新聞發佈會
嬰兒產品安全報告 -- 嬰兒潤膚露

嬰兒產品安全簡報 — 嬰兒潤膚霜及潤膚膏